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光先还保持着基本的镇静,稍顿了顿道:“刘大哥,现在我们应该马上率部杀回后山和陛下汇合。”
  刘芳亮也点了点头道:“不错,多个人便多分力量,我们这便走!”
  ……
  ……
  后山。
  李自成率部下山的时候遇到了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主力。
  战斗立刻爆发。
  阿济格命吴三桂统领的原关宁军为先锋展开冲锋,随后又派尚可喜统领的天助军跟上。
  而李自成方面仓促应战,派出袁宗第、刘体纯等部将阻挡清军攻势。
  李自成当然是想跑,可现在被清军缠住,想跑也跑不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几名部将阻挡,使主力拉开和清军之间的距离,为逃跑做好准备。
  打是打不过的,投降又不可能,只能靠逃跑维持生活。
  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阿济格却是一脸兴奋。
  山地不比平原,李自成就是想要逃跑也跑不快。只要清军死死黏住,就能慢慢把他们都吞进腹中,连骨头渣都不剩。
  这一次阿济格绝对不会再放跑李自成,他要亲自把此贼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却说两军杀的激烈异常,袁宗第、刘体纯所部都是顺军之中很能打的,吴三桂、尚可喜麾下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久经沙场,尸山血海过来的老兵。
  吴三桂急于立功,尽遣主力冲锋。
  负责应付吴三桂的是袁宗第。一开始他还勉强能够招架。可越打他便越觉得力有不逮,阵线也慢慢向后移去。
  一直在后方观察的李自成看出不妙,便派出郝摇旗率部增援。
  郝摇旗听到这个命令后十分不情愿,甚至和李自成发生了一些口角。
  他的抱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直以来郝摇旗就不是李自成的嫡系,当年李自成潜伏商洛时郝摇旗也不在身边。所以后来李自成打下北京,给一干手下赐爵,封侯的封侯,封伯的封伯,唯独没有郝摇旗的份。
  这让郝摇旗十分不爽。
  但那时毕竟李自成得了江山,他不好发作,便忍气吞声了下来。
  现在局势完全不同,李自成不仅丢掉了北直隶、河南,连山西、陕西也丢了。
  甚至连最后一片地盘湖广都没能保住,被清军一路追杀如同丧家之犬一般。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竟然还敢以大顺皇帝的姿态对郝摇旗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谁给他的勇气?
  郝摇旗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等离开九宫山就散伙!
  一直以来郝摇旗麾下军队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他的部下对他的忠诚远远超过对李自成。
  是以郝摇旗十分有信心,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拉走全部麾下士兵。
  这年头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随便占个山头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没钱了没女人就抢,还不是快意的很。
  当然前提是得先过了眼前这关。
  郝摇旗虽然对李自成很不满,但对鞑子更是深恶痛绝。
  叫他投降鞑子是绝不可能的。
  当然,因为存了保留实力的想法,郝摇旗并没有命令士兵冲到最前面,而是在袁宗第军队的身后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袁宗第如何不知道郝摇旗的小心思,可他眼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和吴三桂的藩兵硬碰硬。
  说来也怪,吴三桂的藩兵基本都是原来的关宁军。而崇祯年间关宁军与鞑子野战几乎就没有赢过。
  当时袁宗第还笑话所谓的关宁军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除了跑路什么也不会。
  可为什么吴三桂降清之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直接提升了几个档次,变成了一支悍勇犀利的强军。
  难道说是因为他们剃了发留了辫子,使得其下意识的认为自己就是鞑子,所以战斗力提升了?
  袁宗第苦不堪言!
  清军的火炮都留在了陕西,除了汉军中有个别的士兵配备了火铳,基本都是用刀劈砍。
  近身白刃战是极为残酷的,袁宗第的部下和吴三桂的藩兵搅和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方向。
  每个人只有自己眼前的敌人,胡乱一通砍杀,只求能够保住性命。
  而在另一边,刘体纯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尚可喜的天助军战斗力比吴三桂的藩兵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体纯方面又没有郝摇旗的“增援”,士兵们看不到希望,士气越来越低。
  “他娘的,这帮为虎作伥的狗腿子,打起自己人这么勇猛,打鞑子的时候也没见他们这么卖力啊!”
  刘体纯呸了一声,冲不远处的袁宗第喊道:“再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就撤。”
  ……
  ……
  李自成的主力军并没有携带多少辎重,故而撤离的速度很快。
  由于后路暂时被袁宗第、刘体纯封堵,李自成还不用担心清军追击的问题。
  可是当他率军来到半山腰时直是感受到了绝望。
  横跨山谷的木桥已经断裂,他们不可能从此横穿山谷了。
  李自成沉默了片刻决定绕远路下山。
  这种时候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大军撤离的时间都是袁宗第和刘体纯等人死命拼杀换来的。
  李自成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所有人安全带出山去。
  “陛下,大军人数实在太多,即便是绕远也最好分开,这样行军速度能够快一些。”
  就在李自成为难之时,田见秀再次发声。
  现在时间是最宝贵的,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人转移是李自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至于分兵会把兵力摊薄,使得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处变能力下降,李自成暂时也顾不上了。
  “也好,玉峰你带一半弟兄从东边绕,我带其他人从西边绕。咱们在山下见!”
  李自成沉声说道。
  ……
  ……


第二百零七章 断腕
  扛不住了!
  在吴三桂、尚可喜等部藩兵的轮番猛攻下,袁宗第、刘体纯感到力有不逮,终于下令撤退。
  而在此之前,郝摇旗已经早早开溜,再一次的抛弃了袍泽,和他当年在商洛时的做法一模一样。
  不过现在袁宗第和刘体纯可没有什么闲心情咒骂郝摇旗,逃命要紧!
  袁宗第、刘体纯的手下都是三秦人,在陕西的山疙瘩里混的久了对如何藏身山中很有心得。
  袁宗第、刘体纯一下令他们就四散跑路。只要往山中的密林子里那么一钻,便是神仙也难找寻到。
  由于袁、刘二人麾下兵士逃得太分散,吴三桂、尚可喜手下的藩兵一时也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
  追吧他们也得分头追,极容易被藏在暗处的顺军士兵伏击。
  不追吧又有些不甘心。这他娘的打不过就跑算怎么回事?
  他们都等待着吴三桂、尚可喜下达命令,一时停步不前。
  吴三桂、尚可喜也不敢决策。他们虽然名义上是藩王,但和满洲人养的狗也没有什么分别,本质上还是奴才,只不过是地位稍稍高出一些的高级奴才罢了。
  主子不高兴了,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家破人亡,失去拥有了一切。
  阿济格阴沉着一张脸驱骑上前。
  “平西王、智顺王,这是怎么回事?”
  吴三桂、尚可喜连忙请罪道:“奴才办事不利,放跑了刘体纯、袁宗第二贼。还请主子责罚。”
  阿济格冷哼一声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快想想办法,本王这次绝不能让李闯跑掉。”
  阿济格一心想擒获李自成从而奠定自己大清第一勇士的地位。有好几次他都险些做到了。可李自成就像一只泥鳅一样,屡次三番从他们的掌心溜走,实在是气煞人也。
  尚可喜眼珠子转了一转道:“王爷请放心,九宫山山势险要,李闯一定跑不快。奴才率大军去追,用不了多久就能追到顺贼主力。”
  阿济格又转向吴三桂道:“平西王怎么说?”
  吴三桂微微欠了欠身道:“奴才以为可率一支军队抄后路以防万一。”
  吴三桂跑路的经验十分丰富,以己度人,他认为李自成不会只从大道下山。万一李自成耍个心眼从小路下山呢?那岂不是大清这十几万大军全都抓瞎了。
  阿济格点了点头。
  吴三桂这番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从他屡次跟李自成交手的情况来看,此人战斗力并不算特别强,但很会用计。这种人你想打败他并不难,但想打死他却很难。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也是为何李自成在崇祯年间屡次被明军围剿,却能在身边只剩下几十、几百人时东山再起的原因。
  阿济格却不准备犯崇祯犯过的错误。
  打狗就一定要彻底打死,绝不能让他获得喘息的机会。
  “好,本王便命平西王率部堵截李自成退路!”
  “喳!”
  吴三桂连忙打了个千,恭敬应了下来。
  ……
  ……
  “陛下,前面就是一线天了,恐怕大军难以通行啊。”
  田见秀满面愁容,轻叹一声道。
  李自成也是眉头紧蹙,面色十分凝重。
  沉默了良久,李自成沉声道:“玉峰,我们没有选择,必须得从这里钻过去。传令下去,命儿郎们卸下所有辎重依次通行。”
  李自成稍稍观察了一下,这一线天内虽然十分狭窄,但还是可以供单人单骑通行的。当然,马车这种负载大量辎重的肯定是过不去的。是以李自成才会下达舍弃辎重的命令。
  田见秀见李自成要舍弃粮秣辎重,连忙劝道:“陛下,万万不可啊。形势还坏到那个地步,万万不可舍弃粮秣辎重啊。”
  李自成苦笑一声道:“玉峰,你就不要骗自己了。什么叫形势还没坏到那个地步?究竟要怎么坏才算是坏?”
  稍顿了顿,李自成接道:“自打从陕西撤离,我们可曾打赢过一场仗?我们跑到哪儿,鞑子就跟到哪儿。这一路逃来宗敏被俘杀,芳亮为了引开清军去了前山,生死未卜。宗第和体纯率部殿后也是凶多吉少。我们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啊!”
  田见秀神色一黯道:“或许还有别的办法。”
  李自成连连摇头道:“没有别的办法了,粮秣辎重都是身外之物,若是连命都没了,这些东西也便都便宜了鞑子。”
  田见秀见李自成已经下定了决心,便不再劝说,只犹豫道:“皇后那里……”
  李自成脸上难得浮出一丝笑意:“桂英你还不知道吗,她不会有意见的。”
  李自成的皇后高桂英出身草莽,与李自成一路走来早已是相敬如宾。
  哪怕李自成在西安召选了许多女子入宫服侍,也没有忘记高桂英,总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她。
  高桂英曾经执掌过老营,别说骑马了便是领兵打仗也不在话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桂英会无条件的听从李自成的安排。
  田见秀点了点头道:“如此就好。”
  李自成一声令下,顺军士兵们纷纷舍弃了辎重粮秣,只留下了七日的口粮,驼在马背上。
  他们排着队列依次从一线天通过,骑马的将领则纷纷翻身下马以节省战马的体力。
  连李自成也不例外。
  让李自成稍感欣慰的是顺军还是基本保持着心气的。那些墙头草基本早都跑掉了,剩下的都是甘愿跟着李自成的老兵。
  只要有这些老兄弟在,李自成坚信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也不知道过儿、一功他们怎么样了。”
  李自成忽然想到了李过、高一功,长长叹了一口气。
  从陕西撤离时李自成根本没有时间通知坚守陕北榆林的李过、高一功。后来一路溃逃更是无法取得联系。
  李过、高一功部有足足十几万兵马,若是能和李自成汇合对于如今已经是残部的顺军主力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等撤离了九宫山稍稍安顿下来,便叫人试着去与过儿、一功取得联系。
  李自成暗暗下定决心。


第二百零八章 揣摩圣意
  武昌,湖广巡抚衙门。
  堵胤锡在中堂之中来回踱步,眉宇间满是愁云。
  几日前他接到来自南京的密旨,天子命他时刻关注湖广局势,必要时可招降顺军余部。
  这道圣旨并非是经由内阁、六科的正式渠道发布的明旨,而是一道中旨。
  如果换做其他文官大可以直接拒绝接旨,以标榜自己的气节与不畏皇权。
  但堵胤锡不会。他十分清楚天子发这道密旨给他是什么意思。
  如今湖广的局势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前有左良玉兵变,后有李闯、建虏相继入寇。
  堵胤锡使出了一记釜底抽薪,策反了金声桓、马进忠,又配合袁继咸、黄德功这才平定了左军叛乱。
  天子皇恩浩荡,命堵胤锡出任湖广巡抚。
  这些天堵胤锡满脑子都是如何整编各营,整饬防务。毕竟阿济格的十几万大军还在湖广通山县附近追击李自成。一旦清军解决掉李闯这个麻烦,很可能会掉过头来攻打湖广诸府。
  而在这个时候天子下密旨令堵胤锡寻找机会招降顺军余部,这道圣旨很耐人寻味啊。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乱臣贼子。不管他找出多少理由,兴兵作乱都是不容饶恕的。
  何况李自成还率领大军攻打神京,逼死了烈皇……
  应该说没有人比当今天子更痛恨李自成了。若不是李闯作乱,建虏又怎么可能有机会拿下山海关,进而染指北地山河?
  所以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是必须死的,他不可能接受李自成任何形式的投降。
  再联系到天子降下的那道密旨,堵胤锡心中一时了悟。
  明眼人都能看出李自成如今是丧家之犬,被清军一路追赶到了九宫山,失败身死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天子在圣旨中所说的关注湖广局势是不是指的就是关注九宫山战局呢?
  或者说天子让堵胤锡时刻盯着的就是李自成什么时候死。一旦李自成身死,便是堵胤锡出手招降顺军余部之时?
  堵胤锡越想越觉得天子就是这个意思。
  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杀父弑君的仇人,只要李自成活着一天,天子就不可能招降顺军。不然即便满朝文武不说什么,天子自己心中的那个坎就过不去。
  而如果李自成死了,就可以把兴兵作乱、逼死烈皇的罪名全都推到李自成身上。其余顺军将领最多只是盲从,罪责小了很多。
  天子真正看重的是顺军的兵马,毕竟相较于湖广大部分官军,顺军残部的战斗力明显高出了一个档次。
  李自成一旦身死,顺军内部必定会四分五裂,朝廷这时候若是招降,他们归附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四川的张献忠姑且先不论,这场逐鹿天下的争夺多半会在大明和建虏之间展开。
  利用一切机会吸纳兵员良将提升自己的实力,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湖广作为产粮大省,建虏势必垂涎,将来在此地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大。堵胤锡更是要早作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是堵胤锡的推断,天子在圣旨中并没有明说。如果堵胤锡把事情办砸了,天子也不会有任何名节上的损伤。一切都是堵胤锡妄自忖度上意。
  这让堵胤锡想到了当年的陈新甲。
  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时暗中派人和东虏商谈行款议和之事,后来其家仆不慎把议和密函当做塘报交由各衙门传抄。
  此事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众朝臣纷纷上疏弹劾,请求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
  崇祯皇帝一开始还想把此事压下去,弹劾陈新甲的奏疏一概留中不发。
  可后来,弹劾陈新甲的朝臣实在是太多了,连崇祯皇帝也有些顶不住压力了,最终下旨将陈新甲处死。
  罪名嘛除了暗通东虏行款议和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失陷亲藩。
  当时一共有七位亲王在被农民军攻克城池后处死,崇祯皇帝把这个罪名也安在了陈新甲的头上。
  严格来说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毕竟陈新甲此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要对全国兵事负责。
  但崇祯皇帝要杀陈新甲,真正的原因却是他需要一个替死鬼来顶缸。
  毕竟对东虏议和行款不能是天子的主意。
  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斩于市,朝中除了周延儒等少数人,几乎没有人同情他。
  为天子办事就是如此,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步走错便有可能被推出来当替死鬼。
  堵胤锡如今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陈新甲很相似。
  虽然皇帝命他们做的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不可公之于众,秘而不宣的。
  皇帝陛下总不可能对天下人说,不是朕不想招降顺军余部,是因为李自成没死,朕的杀父之仇没有报,不可能招降他们。只要等到李自成被杀,朕便会命人招降其残部吧?
  要是那样,君威何在?
  所以必须得有人心甘情愿的替天子去做这件事,还不能走漏任何的风声。
  天子最终选中了堵胤锡。
  对此堵胤锡是又忧又喜。
  他喜的是天子对他信任有加,把如此重要隐秘的事交给他去做。证明堵胤锡已经做到了简在帝心,成了在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