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罢拔步当先走去。
“哎!”
范三拔应了一声,连忙跟了上去。
范永斗进到书房坐定后见儿子还束手站着,皱眉道:“坐吧。”
范三拔这才恭恭敬敬的坐下。
“为父这次入宫,被摄政王赐予皇商身份,隶内务府籍。”
范永斗知道儿子最关心的是什么,也没有拿捏直接说道。
“啊!”
范三拔直是吃了一惊。
“竟然有此事?摄政王说的可当真?”
范永斗又气又笑道:“当今天子年幼,摄政王以皇叔身份摄政。若他说的话都不能当真,还有谁说的能作数?”
“父亲教训的是。”
范三拔垂下头道。
见儿子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范永斗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他就这么一个儿子,将来范家诺大的家业总归是要传到范三拔手上的。
范永斗真担心儿子瘦弱的肩膀挑不起这么重的担子。
“既然要做皇商,便要替朝廷分忧。”
范永斗稍顿了顿继而说道:“摄政王叫为父和其余七家一起筹措军粮,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在自家儿子面前范永斗也是知无不言。
“朝廷需要筹措多少粮食?”
“大军食用三个月的数目。”
范永斗不咸不淡的说道。
“三个月?”
范三拔直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见儿子一惊一乍的,范永斗蹙眉道:“若是能够轻易办成此事,摄政王又怎会找到我们。皇商也不是好做的啊。”
说罢他冷笑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咱家在湖广不是还有路子吗?你托关系跟武昌方面联系,以私人的名义购粮。价格贵一些也没关系,咱家是替朝廷办差事,不需要考虑价格。”
范三拔有些为难道:“父亲,咱家在武昌方面有关系不假,可一次性购买大量的粮食,恐怕会惹人怀疑啊。”
“那左良玉是个见钱眼开的主,你以为他会深究吗?”
范永斗叹了一声道:“做我们这行的就是要刀口舔血,你不冒险有别家甘愿冒险。范家能有今天,不就是为父刀山火海的走过来吗?”
“可湖广如今也不太平。白旺和左良玉一直对峙,儿子担心粮食运不出来。”
“那就绕道!”
范永斗没好气的瞪了儿子一眼道:“还要我说多少遍,这件事即便是硬着头皮也得办成了。我范家能否扶摇直上便看这次差事办的如何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父亲,儿子明白了,您莫要生气。”
范三拔抿了抿嘴唇道:“儿子听说最近南面也有不小的动静,看这样子粮价是低不了。实在不行儿子就把家里的存银添上。”
“这就对了。”
范永斗微微颔首:“做大事的人岂能拘泥于小节。你别以为现在贴些银子就是吃亏,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咱家和大清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若是大清将来鼎定天下,咱们家便有金山银山。若是残明朝廷从南面打回来,你我父子可还有一丝活路?”
范三拔闻言直是冒出一身冷汗,连忙道:“儿子受教了。”
“罢了这种事情你以后多琢磨琢磨也就明白了。为父累了,先回房休息了。”
说罢起身朝屋外走去。
“儿子恭送父亲。”
……
……
“范先生,此事真可以放心交办给这八家吗?”
对于多尔衮把筹措大军粮食的任务交给八大晋商一事,代善很不解。
如此重要,关乎大清国运之事托付给区区商贾,实在有些让人放心不下。
故而他找来了范文程,想听其分析一番。
“回王爷的话,奴才认为由范永斗等人去办这差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范文程欠了欠身子道:“要买粮食只能从南面买。大清入关不久,在南面并没有多少关系,要想买粮十分之难,只能假借范永斗等人之手。”
“哼,本王的意思是难道就不应该防备一手?”
代善的意思很明白。
八大晋商毕竟是汉人,虽然他们曾经尽心尽力的替大清办事,但万一生了异心在关键时候坑了大清一把,那该如何是好?
范文程如何不知道代善心中所想。可他毕竟也是汉人,有些话不好明着说出来,只得道:“可命这八家把妻儿老小都从张家口堡迁到京师来。如此一来,不怕他们不尽心替大清做事。”
代善闻言大喜。
只要手中有了人质,他便觉得踏实了许多。
虽说汉人奸诈,但也不会无视亲人安危吧?
张家口堡距离京师不算太远,把八家亲眷全部迁来京师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本王这便去找摄政王!”
代善说罢便要起身。
“王爷莫急!”
范文程连忙摆手阻止。
“怎么,范先生还有什么要说?”
代善对于范文程还是比较信任的。这个老东西是一心一意替大清卖命,当年辽东时便出了许多毒计,帮大清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意见还是需要听一听的。
“奴才以为这件事由王爷去说不太合适。”
范文程压低声音道:“摄政王那里对王爷可是一直有所不满的。”
范文程说的也是实情。
早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拜便曾游说代善,希望代善可以支持他继承皇位。
可代善却一直不表态,甚至暗中有些倾向于豪格。
虽然多尔衮和豪格最终达成妥协,决定由福临继承皇位,但心里却是谁都不服的。
此番若是由代善前去找多尔衮,要求他将八大晋商家眷迁来京师,恐怕多尔衮只会认为代善是在变着法的指责他考虑不周。
第一百四十四章 心累的范文程
代善微微眯着眼睛道:“那这件事……”
范文程躬了躬身道:“王爷若是不嫌弃,奴才愿意代劳。”
代善点了点头道:“有范先生出马,老十四那里一定会听从的。”
稍顿了顿,他继续说道:“不过此事不宜太过声张,否则会惹人非议。”
“奴才明白!”
范文程冲代善打了个千儿,恭声道:“若王爷没有什么别的事,奴才便退下了。”
“恩。”
代善轻应了一声,缓缓闭上了眼睛。
范文程小心翼翼的离开房间往出走,刚一出院子便见济尔哈朗迎面走来。
范文程连忙闪开身子躬身礼道:“奴才范文程给郑亲王请安。”
济尔哈朗可是加了和硕头衔的亲王,与多尔衮一起以叔王身份担任辅臣。
“范先生无需多礼,本王来礼亲王府上是来听曲的,范先生要不要一起?”
济尔哈朗养气的工夫一流,见到范文程并没有丝毫的惊讶。
“多谢郑亲王抬爱。不过奴才还要入宫拜见摄政王,事涉军国要事,奴才不敢怠慢。”
济尔哈朗哦了一声,也不勉强,微微笑道:“那改日吧。”
对于济尔哈朗和代善走的这么近,范文程一定也不感到惊讶。
八旗内部基本分为三派。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是一派。豪格是一派。济尔哈朗、代善是一派。
在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咄咄逼人压倒豪格,几乎染指帝位的时候,身为镶蓝旗旗主的济尔哈朗站了出来,和代善一道与多尔衮谈判,最终定下了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的方案。
这是一个多方都能够接受的折中方案,避免了八旗内部的流血冲突。
范文程对济尔哈朗的胸襟气度是很钦佩的。
各旗旗主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其中利益纠葛很复杂。
范文程并不太关心这些,只希望能够尽到一个奴才的本份,助大清夺取天下。
……
……
范文程来到宫中后立刻受到多尔衮的召见。虽然多尔衮现在更重用洪承畴,但对范文程这样的老人还是很看重的。
范文程依照惯例对多尔衮行礼问安后,便将自己的担忧说与多尔衮听。
“王爷,奴才认为应该派人将八大晋商的家眷从张家口堡乔迁到京师来。”
“哦?范先生为何会这样想?”
多尔衮轻轻转着拇指上的扳指,颇是玩味的问道。
“回禀王爷,这也是为了以防万一。商人逐利,尤其是范永斗这样的商人,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范文程稍顿了顿,继而道:“眼下他们替大清卖命,是因为大清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利益。但若是别人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利益,难保不会生出异心啊。把他们的家眷全部迁到京师来,便可以让他们投鼠忌器。”
经由范文程一番分析,多尔衮也觉得自己之前是太过大意了,点了点头道:“既如此,便依着范先生说的办吧。对了,本王还有一件事想问范先生。”
“王爷请讲。”
“皇上既然已经从盛京迁都,理当住进紫禁城。本王也该挪挪地方了。”
多尔衮此先一直住在紫禁城中,但顺治皇帝前不久从盛京移驾至北京,多尔衮继续留在紫禁城便有些尴尬了。
虽然他贵为皇叔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但毕竟不是皇帝,如果他继续住在紫禁城中,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范文程微微感到有些惊讶。
以睿亲王的性格,能够主动做出让步实属不易。
“王爷英明。”
范文程十分乐意看到八旗旗主放下成见一致对外。只要解决掉南人,接下来怎么折腾都无所谓了。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拧成一股绳,不能让南人寻到可乘之机。
“不过本王以皇叔父身份摄政,若是调兵遣将都要入宫奏请铃印实是不便。不若便将天子印玺先挪到本王府邸备用吧。”
多尔衮此言一出,范文程便觉得脑袋轰隆一声炸响。
果然,他就该料到多尔衮不会这么轻易的搬出紫禁城。原来其还有后手!
天子印玺就是皇权的象征。福临虽然只是一个孩童,但毕竟顶着大清皇帝的名头。多尔衮却想直接把天子印玺挪用,放到自己王府备用,这简直是跋扈至极!
范文程面色惨白,直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多尔衮见状,“关切”的问道:“怎么,范先生是哪里不舒服吗?刚才还好好的啊。”
“奴才,奴才觉得此举十分不妥。”
犹豫再三,范文程还是咬牙说道:“王爷虽然掌摄政大权,但毕竟只是代天子理政,印玺还是应放置宫中由专人保管。”
多尔衮转了转扳指,似笑非笑道:“范先生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你们汉人不是有句话嘛,名不正则言不顺。”
范文程总算长松了一口气,心道摄政王总算听进去了。
“既然如此,本王便要名正言顺。皇叔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也该改一改了,范先生以为皇父摄政王如何?”
范文程身子直接僵住了。
天呐,这不等于把当今大清皇帝当做儿子了吗?
不过范文程不得不承认,多尔衮的这招很高明。
一旦多尔衮的头衔由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便可以名正言顺的代天子使用印玺。
别看这两个称号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范文程的牙齿有些打颤,喉结上下耸动,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他该怎么说?
摄政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能怎么说?
在内心深处,范文程是希望皇太极的儿子坐在大清皇位上的。
这个人可以不是豪格,但一定得是皇太极的子嗣。
而现在看多尔衮对皇位并没有死心,这可是个十分麻烦的事。
范文程不明白为何多尔衮会偏偏对他说起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之事,难道是在试探他?
还是说多尔衮对他起了拉拢之心?
不管是哪一种,范文程都必须小心应对。因为一旦他走错一步,将会万劫不复。
第一百四十五章 德州棱堡群
“这泰西棱堡果然与我大明的戍堡有很大不同!”
“是啊,人中兄。你看这做出的凹面正好可以实现对敌军的火力覆盖。火铳手只需要往那儿一站,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郑成功兴奋的挥舞着拳头。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棱堡,带给他的冲击丝毫不亚于荷兰人的新式战船。
他们从南京出发后一路北上来到山东德州,在德州总兵秦拱明的安排下参观已经修筑好的棱堡。
虽然还有一部分棱堡尚在修建中,无法欣赏到棱堡群的全景,但他们已是知足了。
陈子龙抚摸着棱堡的内壁,闭上眼睛想象鞑子强冲时被火铳手打的抱头鼠窜,直是畅爽不已。
“唯一有个问题,就是这棱堡真的能够承受住红夷大炮的轰击吗?”
此先德州总兵秦拱明在棱堡修筑好后曾命人用六磅炮对着棱堡进行轰击,发现棱堡堡墙毫发无损。
这多少证明了泰西教官口中的棱堡防御性不俗的真实性。
不过六磅炮毕竟无法和红夷大炮的威力相比。而目前德州城中没有红夷大炮,无法对棱堡的抗击打能力进行实测。
“等孔有德那个狗汉奸来了就知道了!”
陈子龙倒是天生乐观。在他看来即便清军调集了拥有重炮的孔有德前来山东,密集的棱堡群也足够他吃一壶。
棱堡群最重要的作用是阻挡清军的推进,使得突击战不得不转为阵地战。
与普通攻城战不同的是,清军无法同时分出足够的人手去攻打所有棱堡。
最重要的是清军也没有那么多的红夷大炮啊。
事实已经证明六磅炮以下的火炮都对棱堡造不成什么威胁,孔有德的红夷大炮便是再多,最多也就是十几门吧?而德州城外的棱堡一共有上百座,他是顾首顾不到腚啊!
“嘿嘿,怕是一时半会鞑子赶不过来了。听说李闯那贼调集重兵屯守于潼关,誓要与鞑子决一死战!”
顾炎武对于西线战事十分关注,侃侃而谈道:“这闯贼虽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说他打仗还是有两下的。山海关之战他多半是吃了暗亏,要不是鞑子趁他和吴三桂激战之时突然杀出,怎么可能胜的那么轻松。”
“对,让这厮和鞑子狗咬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朝廷再出来收拾残局!”
陈子龙兴奋道。
“恐怕李自成挡不住鞑子的攻势。”
郑成功突然发声,却是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为何?”
陈子龙大惑不解道。
“这次鞑子是倾举国之力攻打陕西,不光有潼关方向的大军,还有绕道陕北的军队。”
郑成功稍顿了顿道:“若鞑子只攻一处李闯还能咬牙坚持,但若是同时硬抗两处,他没那个实力。我认为必定会有一处先崩溃。他的精锐已经损失了大半了,不足以撑下去。”
在郑成功看来,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损失了不少军队,可谓元气大伤。
虽说以往李自成在面对官军围剿之后都能迅速恢复实力,但这次的情况可不太一样。
以往李闯损失的都是裹挟的流民,虽然号称十几万几十万,但真正的战斗力十分有限,也就是摇旗呐喊填壕冲城做炮灰。
这些人就是死绝了李自成也不会有丝毫的心痛。
只要主力尚在,把李闯的旗子往那一插不愁补充不到新兵。
可精锐一旦失去要想补充可就十分难了。
一个新兵需要经过多次实战才会成长为老兵,老兵又需要多次生死相搏才能变为精锐。
可以说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很难培养出一名精锐。
“明俨为何断定李闯精锐已经损失惨重?”
陈子龙大惑不解道。
“很简单。若非如此,为何李闯会毫不犹豫的放弃京师?又为何会连山西都不坚守?”
郑成功的眼光可谓毒辣,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北京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毫不犹豫的年后从关中出兵,打下宁武关,直扑京师了。
京师的政治意义十分重要,谁能占据京师谁就能利用这点大做文章,把自己宣传成正统。
结果李自成返回北京称帝后就毫不犹豫的带兵西撤,连坚城都不肯守。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心虚啊。
按理说即便李自成野战打不过清军,背靠坚城也有一战之力。他连守城也不敢,只能说明主力损失严重,短时间内真的不敢打也打不赢。
如果说弃守京师还能解释为李自成的个人决策失误的话,主动渡过黄河回到关中就更难以令人理解了。
山西陕西是一体的。如果山西守不住,清军可以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
失去黄河这道天然防线,在潼关以东便再没有可守之地。李自成等于拱手把大片土地让给了清军。
以李自成的见识会看不到这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退到山西后由李自成亲自坐镇太原收拢溃兵休整训练,并调集关中兵马进入山西,加强防御。
即便李自成自己不在山西坐镇,也一定要派刘宗敏坐镇,这样才能让军队上下体会到必守山西的决心。
结果却是李自成和刘宗敏两个人都退回了关中。
这只能说明李自成心里实在是没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