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得益于他在大明生活了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话。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仰慕大明文化。
是以当大明天子聘请他为皇明军校的教授时他毫不犹豫的接受了。
通过佛朗西斯科的讲解,讲武堂内的众人都对泰西式棱堡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都想知道这种棱堡的实战效果如何。
佛朗西斯科结束授课之后,顾炎武便兴致勃勃的对张煌言道:“玄著,你想不想去山东前线看看?”
“啊?”张煌言吃了一惊,疑声道:“这真的可以吗?”
他们现在毕竟还是皇明军校的学生,贸然前往山东怕是不合规矩。
“当然是要先向陛下奏请了。”
顾炎武看出张煌言的顾虑,坦然道:“所谓学以致用,听了泰西棱堡这么多描述,总归该去亲眼瞧瞧。怎么样,玄著想不想和我联名上疏。”
皇明军校的学生虽然不算是朝廷官员,但也基本可以看成储备官员了。类似于在翰林院读书的庶吉士,只待散馆就可以立即授官。
故而天子授予皇明军校所有学生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陈写奏疏直达天听。
当然,也不能一人一个想法。要是那样,天子光看皇明军校诸生的奏疏就得累死。
像这种请求休沐以去山东观摩棱堡的奏疏,大可以联名上之。
张煌言有些犹豫道:“我当然是想,不过我有些放心不下人中兄。他最近意志消沉,常常借酒消愁,我怕一离开便没人照顾他了。”
顾炎武还以为张煌言在担心什么,得知他是担心陈子龙没人照顾差点笑出声。
这两人同进同出,该不会是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吧。
抛开这一层,那就是真真切切的兄弟情谊了。
其实顾炎武可以理解陈子龙的失态。毕竟陈子龙比他和张煌言都大,本以为进入皇明军校是鱼跃龙门的一步,谁曾想却是一直在南京窝着蹉跎时光。
万一三年后才能授官,陈子龙岂不是又少了三年大展宏图的时间?
但这种事情是急不来的。毕竟皇明军校不似国子监,他们是第一批学生,此前并无先例。
何时能够授官,还得皇帝陛下说了算。
“这个好办。玄著若是担心人中兄,便叫他一并联名,咱们一起去山东!”
“这……倒是个好办法。”
张煌言眼前一亮,当即便要返回号舍告知陈子龙这个消息。
虽然山东之行能否成行最终还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但至少他们应该做出努力。
张煌言走的急切没顾得上看路,与迎面来人撞了个满怀,痛呼一声跌倒在地。
他捂着胸口站起身来,见对方是南安伯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连忙拱手赔礼道:“明俨,愚兄失礼了。”
他与郑成功并不算熟,总共只说过三次话。但既然大家是同窗便该以礼相待。
“玄著兄太客气了。”
郑成功连忙拱手还礼。
虽然他父亲贵为朝廷特封的南安伯,他却不想以势压人。
“玄著兄走的这么急,可是有什么紧要事?”
郑成功淡淡一笑,态度极有亲和力。
“额……”
张煌言本不想与郑成功就这件事多作讨论,可对方既然问起了也只能如实相告。
“是这样的,宁人兄想要去山东看看正在修建的泰西棱堡是什么样的,打算上疏给天子。我打算去劝人中兄联名上疏。”
“联名上疏?”
郑成功眉毛一挑哈哈笑道:“好事,这是好事啊。如此好事怎能少的了我,这份奏疏上郑某可否署名?”
“当然可以。”
张煌言没想到郑成功也对泰西棱堡感兴趣,心中十分欢喜。
“那我便先去找宁人兄了,玄著兄快快去与人中兄说明情况。”
郑成功兴致冲冲的拔步离去,张煌言也朝甲字号舍赶去。
他一进屋就闻到一股浓重的酒味,不由的皱起眉来。
他再往里走了几步,见内室中陈子龙卧倒在地呼呼大睡连忙催步上前。
“人中兄,快醒醒。”
张煌言连拖带拽的把陈子龙弄了起来坐好,又给他沏了一壶醒酒茶。这一切办妥,张煌言又用凉水浸湿面巾毫不犹豫的敷在陈子龙脸上。
“嘶!”
陈子龙一个机灵醒了过来,倒抽了一口凉气。
“玄著?你怎么在这儿?”
“佛朗西斯科先生已经讲完学了。我来是和人中兄商议一件事情。”
张煌言端起醒酒茶吹了吹,递给陈子龙。
陈子龙皱着眉头把醒酒茶灌下,静静的等着张煌言分说。
“今日佛朗西斯科先生讲的是泰西棱堡。我们都对它很感兴趣。宁人兄建议我们去山东德州看看,那里正在修建棱堡群。宁人兄打算联名上疏,人中兄想不想一起署名?”
“等等,你们打算去山东?”
陈子龙不知道他酒醉的这段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直是惊的目瞪口呆。
“对啊,人中兄你不是一直抱怨窝在这南京城中蹉跎时光吗?这么好的机会你要不要一起去?”
陈子龙癫狂大笑几声道:“去,我当然要去。不过这份奏疏却是得我来写,你们来署名!”
“额,这个应该不成问题,一会我去和宁人兄商议一下。”
张煌言当然知道陈子龙这么做是想出风头,但他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
毕竟陈子龙最年长,就像他的老大哥一般。
出风头的机会对陈子龙这种快四十岁的人错过一次少一次,而他和顾炎武有的是机会。至于郑成功就更不必说了,他才二十,又有一个做南安伯的父亲,前途不限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啊!天子看过我写的奏疏,一定会重用我的。
陈子龙如是想道。
……
……
第一百零三章 姜瓖降清
南京乾清宫中,朱慈烺饶有兴致的看着皇明军校四人联名上的奏疏。
陈子龙、顾炎武、郑成功、张煌言……
在原本历史中,单独拎出来其中一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如今尽数都在皇明军校接受学习,让朱慈烺颇有一种唐太宗‘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的快感。
奏疏是陈子龙写的,顾炎武、郑成功、张煌言只是署名。
不得不说,陈子龙很有文采,理由也很充足,朱慈烺完全没有理由拒绝。
事实上,他也很愿意让这些军校生到前线去观摩一番,闭门造车可不是好选择。
有意思的是郑成功在原本历史中收复台湾时曾经攻打过荷兰人修建的棱堡——热兰遮城。
最终虽然打下来了,却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若是在这个时空郑成功能够对棱堡进行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那么将来朱慈烺派他收取台湾时,会不会减少一些损失?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大明能够抗过满清的一波平推,不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细算一算时间,多尔衮也该对山西用兵了吧?
……
……
“大帅,大事不好了!”
一名亲兵跌跌撞撞的跑到大同总兵府内,双手抱拳禀奏道。
姜瓖皱了皱眉道:“慌慌张张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启禀大帅,鞑子已经在大同城外十里安营扎寨,且派出使者要求见大帅。”
姜瓖着实吓了一跳。这鞑子来的好快啊!他原本以为还能拖上个把月,不曾想转眼间清军便兵临城下了。
姜瓖不敢怠慢,连忙命人把清军的使者放进城中。
来的共有三名使者,其中一人为正使,二人为副使。
姜瓖在总兵府接见了三人,那正使名为韩忠清,因为有大军撑腰态度极为傲慢强硬。
姜瓖直是怒不可遏,几度想要命亲兵把这厮拿下,但一想到大同城外十里便有清廷大军,还是硬生生把怒意憋了回去。
“贵使的意思姜某都听明白了,姜某并非有意怠慢贵朝,而是群敌环伺,应顾不暇啊。”
姜瓖扯谎的本事自是一绝,说起谎话来脸不红心不跳。
他把责任都推到了李自成身上,意思是我要应付顺军,能够撑下来很不容易了。
韩忠清冷哼一声道:“既然如此,还请姜总戎速速打开城门,迎英亲王殿下进城。”
原来此次统兵至大同的是多尔衮的亲兄长英亲王阿济格。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如今多尔衮贵为满清的摄政王,自然不能亲自领兵作战。那么,他能够倚重的便是一母同胞的兄长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了。
多铎需要领兵驻防京畿,以备不时之需,多尔衮能够调用的只有阿济格。
此番多尔衮派阿济格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部直取大同,为的就是拿下整个山西北部,将山西和蒙古连成一片,以便从榆林方向攻打顺军。而叶臣部也已经将太原团团围住。
怎么看山西都迟早会落入清廷手中。
姜瓖的脑袋还是很灵光的,大致分析了一番便决定降清。
只是投降也是有技巧的,必须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开门献城之事贵使不必担心,姜某唯一有些顾虑的是之前摄政王给姜某的承诺可还作数?”
姜瓖微微眯起眼睛,一字一顿道。
“你!”
韩忠清气极反笑:“那是自然,王爷说的话自然是作数的。”
他心道这姜瓖的脸皮真是比城墙还厚,竟然连这种话都说的出口。
姜瓖闻言直是大喜,立刻拍着胸脯作保道:“姜某这便下令打开城门,恭迎王师入城!”
……
……
阿济格兵不血刃的拿下大同,消息很快传到北京。
紫禁城中的多尔衮得知这个消息直是大喜。
大同一取,整个山西北部就能和蒙古连成一片。要想取道蒙古,攻打陕北便易如反掌了。
这是他整个战略布局中最关键的一环。
不过攻打太原的进程却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叶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将太原拿下,只得围城。
可太原是大城,城中粮草充足,即便围个半年也不一定会断粮。
多尔衮可等不了那么久。
思量再三,多尔衮决定调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前去太原增援,务必在一个月内拿下太原。
孔有德等部汉军有不少红衣大炮,要想轰开太原的城墙并非什么难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孔有德部汉军也是时候发挥发挥作用了。
至于南面的残明小朝廷,多尔衮并不急着收拾。
听说他们在山东北部修筑堡垒群,妄图延缓八旗军的攻势。真是痴心妄想!
昔日孙承宗主辽事时不也修筑了不少堡垒吗,有什么用?完全就是花架子!
八旗铁骑一到,那些堡垒中的明军跑的跑散的散,即便有负隅顽抗的也会被一一攻克。
山东的情况也一样!
只待两路大军拿下山陕,灭掉李自成,便可以调转头来攻打南面。
八旗大军一至,驻守在堡垒中的明军便会望风而降!
就且让残明小朝廷多活几日吧!
多尔衮对自己的部署十分满意,唯一有些担心的是豪格。
虽然皇太极死后,豪格在政治斗争中全面落败,但毕竟仍有不少旗人支持。
对此多尔衮是十分警惕的。他一直不让豪格领兵出征就是出于提防的目的。毕竟豪格还是名义上的正蓝旗旗主,在旗中颇有威望,若是掌握军权后发动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但只要不让豪格掌兵,把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多尔衮觉得还是能够压服他的。
当然,若是代善和济尔哈朗突然发难支持豪格,形势就会完全不同了。
多尔衮只能寄希望于二人能够认清形势不要在这么关键的时候窝里斗,同时期盼着多铎和阿济格能够速速拿下山陕班师回朝。
……
……
第一百零四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姜瓖降清。
朱慈烺得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太过惊讶。毕竟姜瓖已经跟李自成撕破脸,那么除了降明就是降清,没有其他的选择。
而大明如今在北方除了山东并没有任何地盘,给不了姜瓖有效的接应,姜瓖降清是迟早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消息就让朱慈烺感到震惊了。
多尔衮调多铎、孔有德、耿仲明驰援太原,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这座坚城!
因为朱慈烺的决策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终于开始显现,使得历史走向悄然发生了改变。
首先朱慈烺命高杰、秦拱明收复了山东,这直接导致南下的觉罗巴哈纳部、石廷柱部在德州惨败。
历史上二人收取山东后立即调转方向奔往太原驰援叶臣部,最终拿下了太原。
但在这个时空,觉罗巴哈纳和石廷柱损兵折将严重,显然不可能作为主力投入战场。即便要派他们去太原,也最多是辅力。
太原是一定要增兵的,多尔衮索性派出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的豪华阵容。
多铎不必说了,手中攥着镶白旗,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一只。剩下两个也不是善茬。尤其是孔有德,其部汉军有不少红衣大炮,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多尔衮令孔有德部跟随多铎一同前往太原,就是为了用红衣大炮直接轰开太原城墙。
辽东三矿工中有两个都去攻打太原,可以预料太原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走向肯定是由阿济格、多铎领兵从两个方向对陕西发动猛攻。
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绕道蒙古,从陕北进攻榆林。
多铎、孔有德、耿仲明渡过黄河,猛攻潼关继而占据西安。
乍然一看和原本历史惊人一致,但细节却完全不同。
原本历史中,多尔衮是打算让阿济格独自进攻陕西,多铎南下灭掉南明的。
最终因为临汾的顺军发动突袭攻打清廷治下的河南怀庆,最终让多尔衮改变了主意。
多尔衮意识到如果阿济格在榆林战败,李自成便能够立刻调兵遣将从河南一路打过去直捣黄龙。
而京畿兵力空虚,根本就没有可供调遣的军队。
多尔衮当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是以他立即调遣多铎前去攻打潼关,和阿济格两路夹击,力求一口吃掉李自成。
而那已经是十月的事情了。
可以说是怀庆战役打醒了多尔衮,让他做出了先灭顺再灭明的战略部署。
但在这个时空多尔衮从一开始就打算让多铎、阿济格兵分两路夹击陕西!
而现在不过只是八月!
虽然只差了两个月,但意义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朱慈烺训练新军的时间又少了两个月!
摆在朱慈烺面前的是一道难题。
如今京畿包括河南肯定兵力空虚,要不要派出一只军队攻打?
若是能够收复失地,威慑清廷逼清军做出调整,对整个战局都是有利的。
李自成当然不能算大明的盟友,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却可以说是大明的利益共同体。
只要陕西的李自成不倒,朱慈烺便有时间继续厉兵秣马。
而一旦李自成像历史中的那样丢掉陕西,像只丧家之犬一样逃亡湖广,南面的大明势必成为满清的下一个目标。
哪怕朱慈烺无法改变清军拿下陕西的结局,也一定要让这个过程变得艰难一些,耗时更长一些。唯有如此,才符合大明的利益。
所以他必须利用这个时机做些什么。
朱慈烺在暖阁之中来回踱步,分析着利弊得失,最终决定命高杰部北上攻打河南,威慑京畿。
这个决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杰部北上,驻防的山东各地必须有人填补空缺。
可供朱慈烺选择的人并不多。
黄得功部兵马最强,但要驻守江防,以防左良玉起不臣之心顺江而下。
是以朱慈烺只能调动神策军了。
他准备把第一批征募的老兵以及一部分新兵调往山东,统共两万人。
剩下的三万神策军依然留在南京镇守。
这个决定做的很仓促,但没有办法,若是不做出这一番调动,整个局势就会像原本历史那样发展,甚至更快!
不过这对于神策军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如今的山东已经算是前线,让他们尽早感受战争才能迅速成长。
虽然神策军老兵也才入伍三个月,但在乱世必须要有如此强的适应性才能生存下去。
统兵的任务朱慈烺决定交给赵信。他是神策军指挥使,率军驻防山东名正言顺。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各个地方都在调兵,随时可能燃起战火。
这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
……
“王大哥,咱们这回真的要去山东了?”
刘三水直到现在还有些不敢相信,山东不是有高杰部驻守吗,为何突然要调他们北上?
“是啊,指挥使大人已经接到圣旨,传令各营三日后开拔。”
“嘶!”
刘三水倒抽了一口凉气。
三日,这也太快了吧!
“你也准备准备,不过不用带太多东西。”
王富贵隐隐有些兴奋。
虽说山东不比南京舒服,可怎么也算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