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田见秀这么说,曾英哈哈笑了出来。
  “没有就没有吧。我大明的铁骑还不是区区一关寨能够阻拦的住的。他们要守就让他们去守,曾某倒要看看,他们能否守得住。”
  这话说得霸气十足,颇有几分直冲云霄的气势。
  袁宗第也点头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就不信鞑子如今疲敝之际还能使尽全力。”
  ……
  ……
  如今值守柴家关的不是别人,正是硕额图。
  他原本奉阿济格之命增援汉中,却在北山隘口遭到了刘芳亮的阻击。
  硕额图使出了浑身解数就是无法突破明军的防线,反而自己的兵力损失惨重。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退兵以保存实力。
  回到西安后硕额图遭到了阿济格一番痛斥。
  他当然不敢说什么。
  主子骂奴才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何况他确实给大清给八旗丢了脸。
  随后汉中告破的消息传到了西安,阿济格气的差点吐血。
  更为可怕的是明军似乎不满足于夺取汉中,还对关中虎视眈眈。
  据清军探马回报,明军大军已经从汉中出发沿着秦岭往子午镇方向而去。
  阿济格当然明白明军是想做什么。
  经子午谷攻打关中是一条捷径,明军便是想一战定乾坤。
  可是阿济格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他决定派一支大军增援柴家关,死死卡住明军推进的咽喉。
  如此一来硕额图便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一次硕额图要洗刷耻辱,让嚣张的明军付出代价。
  “报!”
  一人一骑飞驰而来,那骑手临至硕额图身前勒停了马匹翻身下马单膝跪倒。
  “禀将军,前方发现大队明军。”
  硕额图一听到明军一双眼睛几乎放出光来。
  “他们有多少人。”
  “最少也有一万人,可能更多。”
  像这种远距离的眺望观察很难确定敌军的具体兵力。即便是再有经验的探马斥候最多也只能估算出个大概来。
  硕额图思忖一番后下令道:“往虎石峡增派些人手,探探明军的底。”
  虎石峡是柴家关前一处险要之地,不过先前此地并没有太多人手。
  思来想去硕额图还是决定往此地增兵,一来可以做个缓冲二来也可以判断明军的实力。
  至于领兵人选他已经想好了,那就是詹班。
  ……
  ……
  在接到天子的圣旨后高杰立即动员全军兵力展开北伐。
  此次虽然也有攻打河南,但重点却是北直隶诸地。所以除了卫辉、彰德二地,高杰并没有对河南投入太多的兵力。至于北直隶,则是明军攻伐的重点。
  从东昌府出兵,沿着大名府、广平府一路推进,所到之处清军望风皆降。
  高杰的北伐军根本没有遭到多大的阻力。
  直至他们攻至顺德府,才遭到了较大的抵抗。
  抵抗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驻扎在卫辉府,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
  谁曾想高杰突然发兵来打,吴三桂不想与其起正面冲突遂率兵撤离,北上顺德府。
  明军一路没有遭到抵抗,高歌猛进的气势吓傻了清廷。
  多尔衮又气又怒亲自下了一道令旨命令驻扎在顺德府的吴三桂不得再以任何理由避战,否则将以军法论处。
  吴三桂本身是不怎么怕清廷的制裁的。可他的家人如今都在京师,如果他真的和清廷翻脸恐怕家人都难逃一死。
  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得选择迎战。
  自湖广之战后,吴三桂便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
  他一直命令麾下士兵休养生息,所以战斗力恢复的很不错。
  高杰率领的大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还是和吴三桂的部下打的有来有回。
  清廷借着这个机会抓紧布置,命令孔有德率军驻守河间府,耿仲明率军驻守保定府。
  豫亲王多铎则率八旗精锐亲自坐镇京畿。
  山东离北直隶实在太近了,近到高杰可以随时随地的发难。
  而且谁也不会想到刚刚过完年没多久,明军就会发动这么疯狂的一次北伐。
  清廷不会忘记高杰上一次北伐造成的影响。所以这一次他们一定不会掉以轻心,以免“大意失荆州”。
  至于河南清廷已经顾不上了。
  ……
  ……
  与此同时堵胤锡提忠贞营北上。
  大军从襄阳、德安同时出兵,攻打南阳府、汝宁府。
  原来高杰没有把攻伐重点放在河南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是忠贞营的目标。
  李过、高一功麾下将士十余万,皆是战力凶悍的精锐。
  他们统一受堵胤锡的节制,听候他的调遣。
  清军在河南南部本就没有太多兵力,都是一些不堪战的绿营兵。
  明军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了南阳、汝宁府,继续向北推进。
  河南中部的重镇自然是开封府了。
  清军在这里还是有几万兵力的。
  可是现在除了豫西,豫北、豫南、豫东尽数被明军控制。开封府的清军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他们只能派人通过河南府过潼关向陕西的阿济格求援,希望英亲王可以派出援兵解除开封之围。
  但现在的阿济格哪里有心思顾及河南的乱局,陕西现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如果他守不住关中,恐怕只能经由山西逃回京师了。
  明军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攻打陕西、河南、北直隶确实出乎清廷的意料。
  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高层现在才意识到原来明军之前的按兵不动只是隐忍寻求时机而已。
  时机一来立刻发兵百万浩浩荡荡的开始北伐。
  四面楚歌之际连多尔衮都有些怀疑当初入关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现在如果放弃关内土地退回辽东是否还来得及?
  就在他思忖这个问题时,天津方面发来急报,明军的水师正对天津沿海展开攻势。
  ……
  ……


第五百三十六章 火攻
  柴家关地势险峻,乃兵家必争之地。
  硕额图率部增援后下令严防死守,连一只苍蝇也不许放进来。
  清军也知道柴家关是必守之地,故而丝毫不敢松懈。
  明军抵达这一区域后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下令扎营。
  如此举动让硕额图十分困惑。
  照理说明军是攻城拔寨的一方,理当使用闪击战术。时间拖得越久对明军越不利。
  可如明军却和没事人一样一点也不着急。
  事出非常必有妖。
  硕额图下令斥候探马加紧巡查,一刻也不许停歇。
  他已经在这方面吃过一次亏了,绝不能再吃第二次。
  ……
  ……
  明军大营中,刘芳亮、田见秀、曾英围坐在一起商议军情。
  他们如今驻扎在距离柴家关不到五里的一处山坳里。只要他们想,随时都可以对柴家关发动猛攻。
  清军曾经派詹班在虎石峡阻击明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在曾英的指挥下明军把清军杀得落花流水,成功破解了这处障碍。
  之后明军便继续行军。
  曾英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是因为要配合攻打五丈原的明军。
  只有两方配合默契才能给予清军最沉重的打击。
  “田将军,柴家关是木制营寨,某觉得火攻是个不错的选择。”
  曾英十分客气的说道。
  虽然从名义上讲他才是这支明军的主将,不过他没有丝毫看轻田见秀、袁宗第的意思。遇事都是与他们商议着来。
  田见秀点了点头道:“曾将军说的不错。田某也觉得火攻是个不错的法子。”
  柴家关的位置太险峻了。如果鞑子死守在里面做缩头乌龟,明军实在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用火攻逼他们出来一战。
  袁宗第也点头道:“某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曾将军有没有想过弓箭的射程有限,恐怕射到寨子里的不会很多啊。”
  曾英知道他的意思,哈哈一笑道:“曾某这里有陛下命工部火器司制作的一种火炮,射出去的不是实心铅弹而是类似于震天雷的空心炮弹,只不过里面是火油。”
  田见秀听的一愣,随即问道:“曾将军的意思是只要对着柴家关放炮,便可以起到火攻的效果?”
  火油二字田见秀当然不陌生。
  实际上稍有守城经验的人肯定都擅长使用火油。
  只是这玩意真的能装在弹药里随着大炮发射吗?
  对此田见秀持怀疑的态度。
  袁宗第同样将信将疑。
  “曾将军你可别诳我们。”
  “哈哈,这种话曾某岂能乱说。这样好了,届时就由二位来开这第一炮如何?”
  二人闻言纷纷点头道:“如此甚好。”
  转眼间三日便至,已经到了李定国与曾英约定的时间。
  曾英遂下令对柴家关展开猛攻。
  按照之前的约定,曾英让田见秀和袁宗第来开这第一炮。
  二人研究了好一阵发现这火炮和平常用的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遂配合着使用了起来。
  但听一声炮响,一枚炮弹呼啸而出朝柴家关的方向砸去。
  过了没多久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柴家关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田见秀和袁宗第皆是睁大了眼睛一脸震惊。
  曾英果然没有骗他们!
  有了这燃烧弹要想攻破这柴家关实在是易如反掌。
  曾英笑道:“如何?”
  袁宗第、田见秀连忙道:“威力无穷。”
  曾英面容一肃,挥手道:“继续放炮!”
  但听他一声令下十几门火炮齐发。
  一轮炮轰下来柴家关内已经是一片火海。
  火势来的如此突然如此之大,救火肯定是来不及的。
  事实上柴家关中的清军士兵现在满脑子都是逃命。
  哪怕硕额图一再的约束军纪也无济于事。
  火势越来越大如果再不有所行动他们得活活被烧死在这里。
  思前想后硕额图还是一狠心一咬牙决定撤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若是连青山都烧秃了就完了。
  随着柴家关付之一炬,明军成功的破关而入。
  虽然他们行过的是一片焦土却没有丝毫的不适。
  为了光复关中,焚毁一座官寨根本不算什么。
  清军如今节节败退犹如丧家之犬一般。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乘胜追击。
  “曾将军手中有如此杀器为何不早点拿出来用?”
  袁宗第有些不解的问道。
  曾英捋着呼吸笑道:“若是每次都用那还是杀器吗?只有在关键时刻使用才能体现它的重要性。”
  田见秀颔首赞同道:“曾将军说的不错。鞑子这次是真的懵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曾将军,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今袁宗第对曾英可谓是真的服了,自然而然的听候曾英的调遣。
  “自然是行过子午谷,杀向西安。”
  曾英顿了一顿,满是杀气的说道。
  “本将倒要看看这次鞑子靠什么来守。”
  袁宗第赞同道:“嘿嘿,看来咱们要比李定国先攻进西安了。”
  ……
  ……
  听到柴家关失守的消息,阿济格气的一病不起。
  虽然柴家关的名气不如潼关大,但重要性一点也不比潼关小。
  如果说潼关是西安的东大门,那么柴家关就是西安的南大门。
  如今南大门失守,明军可以毫无顾忌的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废物,都是一群没用的废物!
  而与此同时,在凤翔府五丈原另一支明军也成功击败清军向西安挺进。
  阿济格已经心如死灰。
  虽然西安城里还有不少军队,粮食也够吃一段时间。
  但现在清军已经全然没了气势,如何可能守得住西安?
  自古以来西安就不是什么可以死守的险要城池,何况是如今这个局势下。
  现在他该怎么办?趁着明军还没有围城率领八旗精锐退守潼关?
  这当然是最合理的选择,可是阿济格就是有些不甘心。
  为什么昔日的手下败将突然变得如此犀利,这两年明廷内部明军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世间最难受的事莫过于看着昔日的手下败将崛起击败自己。
  那种巨大的失落感会让人心悸到绝望。
  阿济格如今就是这种感觉。


第五百三十七章 关中光复,姜壤反正
  就在这时阿济格收到了河南府知府送来的求援信。
  信上指出湖广明军已经北上夺取了开封,随时可能威胁到豫西。
  为了河南府的安全,知府崔弘恳求阿济格派大军前去救援。
  阿济格直是又惊又喜。
  他惊得是明军会同时对河南发动攻势,且河南转瞬间就被夺去大半。他喜的是终于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放弃关中。
  为了救援豫西清军,他必须放弃关中!
  这个决定下达的毫无心理障碍,阿济格立即集结军队把金银细软带好连夜离开了西安城。
  他现在手中还有七八万人,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了。
  这么庞大一支军队一路上的动静自然不小。
  百姓们见到后都是躲得远远的。
  虽然现在鞑子落荒而逃,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不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惹得起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可不想引火烧身。
  阿济格率部星夜奔驰,很快就来到了潼关。
  潼关是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平原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是如今阿济格已经没有了任何战斗的欲望,点齐潼关中的所有守将士兵便弃关而去。
  阿济格毫不停歇,一路急行军直到抵达洛阳才松了口气。
  河南府知府崔弘原本已经万念俱灰,只准备上吊自尽。不曾想阿济格亲率大军来援。
  他一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亲眼看到有些疲惫的阿济格。
  崔弘跪倒在阿济格的面前亲吻这位大清亲王的鞋尖。
  阿济格虽然感到有些厌恶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叫崔弘赶紧起身。
  一路急行军,他麾下兵马已是疲惫不堪。
  他便吩咐下来,命崔弘为大军安排兵营住所。
  崔弘本想对阿济格念叨几句如今河南的形势,但见阿济格这幅模样只得作罢。
  ……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文安之率部成功入抵西安城后,立即向南京朝廷发了捷报。
  光复西安对明军来说可谓是一件大事。
  至此,关中已经收复。
  陕西虽然是贫瘠之地,但地理位置是极为重要的。
  自古便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
  如今明军光复关中,便又稳稳朝中兴迈出一步。
  文安之虽然不是陕西人,但原顺军诸将可大都是。
  他们本以为这辈子没有机会再踏上故乡的土地,却不曾想这么快就实现了这个愿望。
  这还真得感谢文巡抚和圣天子。
  要不是他们怎么可能逼得阿济格弃城而去,落荒而逃。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西安城中没有太多的粮食。
  不过这也在明军的意料之中。因为如果阿济格有充足的粮食,他不可能这么轻而易举的放弃关中。
  明军没有急着进一步追击而是稳固已经光复的诸府县防御,以防止清军的反扑。
  现在形势对明军来说一片大好,他们完全没有理由着急。该着急的应该是清军。
  ……
  ……
  与此同时忠贞营在河南大杀四方。
  李过和高一功本就是悍将,在堵胤锡的调遣下发挥出了全部实力。
  如今整个河南除了河南府和怀庆府尚在清军手中,其余尽数被李过、高一功光复。
  至于高杰统率的大军则在北直隶战场和清军杀的难解难分。
  驻扎在真定府的吴三桂似乎尚受清廷调遣,孔有德和耿仲明更是杀气阵阵。
  他们都知道不能再往后退,遂真刀真枪的与明军拼杀起来。
  正面战场的激战为郑成功拉扯出了空间。
  他得以指挥明军水师不断袭扰天津卫沿海。
  驻守在天津卫的守军被惹得不胜其烦,却没有丝毫的办法。
  郑成功的打法像极了当年的毛文龙。这种袭扰却不决战的态度让清军快被逼疯了。
  好消息一个没有,坏消息却是不断。盛京方面发出急报,朝鲜的军队已经直逼沈阳而去。
  虽然朝鲜的军队战斗力不怎么样,可问题是如今沈阳的守军也没有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盛京的将领实在没有把握守住这座清廷的龙兴之地。
  多尔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已经接近崩溃了。
  陕西失守,河南沦陷。
  清军的控制区域只剩下了山西和北直隶。
  就连老巢都有被朝鲜人一锅端的可能。
  这一切真的都是巧合吗?
  还是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可多尔衮还在苦苦支撑。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倒下了,大清便真的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了。
  直到一个消息传到了京师,多尔衮直接昏死了过去。
  这个消息来自山西,大同总兵姜壤反了。
  他反的时间不紧不慢,恰恰卡在陕西失守后不久,只能说是早有谋划。
  多尔衮被御医救醒之后直是有着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