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明清军刚刚在四川收获一场惨败,又要派大军去湖广,这是要急于找回场子吗?
  不幸中的万幸是阿济格不必再调拨任何旗兵。
  别管是满八旗、蒙八旗还是汉八旗如今都是阿济格的心头肉,损失一人他都能心疼好半天。
  至于吴三桂这个白眼狼嘛想走就走吧,哪怕是死绝了阿济格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从接到令旨的那一刻起,阿济格便下令在给吴三桂军队的粮食中掺上沙子。
  如此一来也算是对吴三桂薄情行为的一种反击。
  吴三桂麾下士兵就是当年的关宁铁骑,平日里养尊处优何曾吃过掺了沙子的米。
  被硌了牙不说,只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
  他们愤愤不平的向吴三桂反应英亲王欺人太甚。
  都说人走茶凉。可现在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
  这不是明摆着赶人呢吗?
  阿济格身为亲王,陕西军政负责人竟然如此行事,完全置大局于不顾,真是让人心寒。
  吴三桂却是一笑置之。
  这些在他看来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罢了。
  阿济格之所以这么做证明他已经无计可施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报复。
  但是吴三桂不在乎。
  只要能够离开陕西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在吴三桂看来就是划算的。
  自打降清之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处处受人节制,处处仰人鼻息。这便是他担任山海关总兵时都不曾有过的。
  而且他发现英亲王阿济格有意的在往他的军队里安插眼线,并且想要拆解他的军队。
  这是吴三桂万万不能接受的。
  他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手中的这支本家兵。
  当初献出山海关让清军入关,吴三桂确实是立下大功。
  但仅凭此点就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是不可能的。
  多尔衮更多还是考虑到吴三桂手中那支近十万的关宁铁骑,有心拉拢。
  事实证明多尔衮的计谋得逞了。
  先是靠封王拉拢了吴三桂。紧接着把吴三桂派到阿济格身边充当先锋。
  有功劳都是阿济格的,苦劳则都是吴三桂的。
  时间长了吴三桂心里难免会有想法。
  他降清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不是给人鞍前马后的。
  如果是现如今这个待遇,那么他当初降清的意义何在呢?继续留在山海关做土皇帝不是挺好的吗?
  难道就为了平西王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号?
  所以吴三桂决定脱离阿济格的控制。
  而脱离阿济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
  只有战时将领的自主权是最高的,吴三桂迫不及待的要统兵打仗。
  现在是乱世,他知道自己迟早会等来机会的。
  果不其然,清军在四川大败,近乎全军覆没。
  阿济格、多尔衮相继震惊,这些不可一世的满清贵族意识到明军并非是羸弱到不堪一击的。相反,明军有着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那时吴三桂便断言自己的机会来了。
  原因无二,实在是清军八旗的士兵数量有限。
  经过这一次大败短期内元气难以恢复。
  可是仗还得打,多尔衮只能倚仗吴三桂这些汉人藩王。
  而要论战斗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顺王绑在一起都没有吴三桂的大腿粗。
  到头来多尔衮发现他一直冷藏打压的吴三桂成了唯一的选择。
  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当然,吴三桂本人还是会在明面上表示对清廷的臣服的。
  毕竟他献出山海关之后就决定了不可能再降明。
  拉出去单干看起来美妙,但许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首先就是粮秣问题。
  在清军编制下吴三桂不需要为粮食操心,可要是单干这些都是需要他考虑的问题。
  吴三桂不认为自己有渠道能够搞定这些,所以眼下他还是需要寄人篱下的。
  等到他将来哪一天实力强大羽翼丰满,或许便是跳出去单干的时候。但眼下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能够离开阿济格的控制已经是最好的事情了。
  吴三桂对阿济格的小动作视而不见,命令军队随时准备拔营前往湖广。
  只不过在走之前他还要向阿济格讨要一份粮草。
  按照规矩这批粮草肯定是该陕西来出的,只不过这一次吴三桂要留个心眼,绝不许阿济格再往里面掺沙子。
  ……
  ……


第四百二十八章 勾心斗角
  虽然要带兵离开,但散伙饭还是要吃的。
  英亲王阿济格在原秦王府中大摆宴席为吴三桂送行。
  吴三桂也不担心这是一场鸿门宴,只带了几十名心腹欣然赴宴。
  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清廷是需要他吴三桂的。不然多尔衮也不会封他为征南大将军。
  阿济格就是恨他恨得牙根发痒也得先忍着。不然就是不顾全大局,便是多尔衮也饶不了他。
  所以阿济格是不会在这场宴席上做什么手脚的,最多就是言语上挖苦一番。
  这点吴三桂丝毫不在乎。
  他别的本事不敢说,脸皮厚却是一绝。
  若论脸皮厚的程度,全天下恐怕都找不出与之匹敌的。
  却说临近日暮时分,一众大佬相继入席。
  阿济格坐在上首,身边是他的一众心腹。至于吴三桂则坐在下首宾客的位置。
  别看只是排座位这么简单,其实内里蕴含的意味深长。
  阿济格这是变着法子的告诉吴三桂离开了陕西就再也别想让他供应粮秣。
  大清可没有客军这一说法。吴三桂统兵在外,除去朝廷提供的先期粮秣,剩余粮食都得自己想办法。
  可吴三桂却似乎完全没有看懂,笑着端起酒杯给阿济格敬酒。
  “奴才在陕西期间对英亲王多有叨扰,便以这杯酒赔罪了。”
  阿济格听到这番话脸登时绿了。
  好嘛,你在陕西期间吃我的喝我的,现在一抹嘴拍拍屁股走了,敬一杯酒就算完了?这也太便宜你了吧?
  可是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阿济格即便想要发怒也没有理由。他只得也举起酒杯,颔首点头:“来,满饮此杯!”
  说罢阿济格一口将酒杯中的酒灌入口中。
  吴三桂也随之一饮而尽。
  “这汉人用的酒杯太小,喝着不过瘾。来人呐,取碗来。今日本王要与平西王不醉不归!”
  阿济格也不知怎的竟然想要用碗来喝酒,一番命令下自有奴仆将碗端了上来。
  吴三桂微微眯着眼睛若有所思。
  这个阿济格是要存心让他出丑啊。
  世人都知道满洲人酒量大,却不知其因。
  但是吴三桂知道。
  那是因为满洲人发迹于辽东深山之中,乃是渔猎部落。
  因为气候严寒他们时常需要喝酒来暖身子。
  即便是有小江南之称的沈阳到了冬天气候也很寒冷。
  所以后金定都沈阳后饮酒这一习惯便保留了下来。
  到了满清入关,虽然北京的气候要比辽东暖和不少,但喝酒的习惯却是固定下来了。
  别管是贵族还是一般的甲兵都喜欢饮酒,且一饮便是数杯,不过瘾了直接用碗和牛皮酒囊。
  现在阿济格是要让吴三桂在酒桌之上出丑借以羞辱他。
  只是阿济格不知道吴三桂也是以善饮酒出名的。
  在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和人拼酒从来没有输过。
  这次阿济格找茬算是碰到了硬骨头。
  待碗被满上吴三桂首先端了起来。
  “来,奴才再敬英亲王一碗!”
  “嗯。”
  阿济格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
  这次吴三桂先是仰脖一口气把酒喝干。紧接着阿济格也鲸吸牛饮了起来。
  “痛快!”
  阿济格喝完之后不忘高喝一声,然后用挑衅的目光看向吴三桂。
  他心中暗道你个南狗,老子倒要看看你到底能够喝多少碗。今日非要斗酒把你斗醉了不可。
  “再来!”
  阿济格待那酒碗倒满之后立刻灌了下去,吴三桂不甘示弱亦是如此。
  “王爷,好酒啊。奴才已经许久没有喝过这么烈的酒了。”
  吴三桂似乎也来了兴致,十分畅快的说道。
  阿济格哈哈大笑道:“平西王若是喜欢大可以带几坛子酒走。本王别的东西不敢说酒却是有的是。”
  吴三桂如何听不出阿济格的弦外之音,这厮的意思是粮食便不打算足额拨付了吗?
  这可不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十几万大军出征若是粮草出了问题那可是致命的。
  “奴才怎敢白拿英亲王的东西。要不这样吧,奴才和英亲王打一个赌。若是奴才赌输了奴才便花重金买英亲王的酒。若是奴才赌赢了……”
  吴三桂刻意顿了一顿。
  “赌赢了怎样?”
  阿济格有些急切的追问道。
  话刚一出口他就有些后悔了。
  且不说这赌最终谁赢,光是他方才那一问就已经落于下风了。
  “若是奴才赌赢了,就请王爷拨给奴才三个月的军粮。”
  吴三桂淡淡道。
  “大胆!”
  阿济格还没顾得上发声,他身边的心腹便先坐不住了。
  只见他指着吴三桂的鼻子质问道:“三个月的军粮,你怎么不要一年的呢?你可知道如今军粮供应紧张?能给你一个月的粮食已经是英亲王格外开恩了。你休要不识趣!”
  吴三桂却是没有丝毫怒意,只淡淡道:“只不过是个赌局,难道你以为英亲王不敢吗?”
  “你!”
  那心腹一时气血上涌差点气个半死。可吴三桂说的又没有错,既然是赌局自然要与一般的情况有所区别,不然还赌个什么劲?
  “好,本王便和你打这个赌!”
  阿济格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十分郑重的说道。
  “便以此碗计数,本王饮一碗,平西王饮一碗,看看谁先醉倒!”
  “奴才敢不从命!”
  吴三桂等的就是阿济格的这句话,单臂伸出道:“英亲王先请!”
  阿济格也不客气,命人满上酒碗之后立刻灌了下去。
  吴三桂并不着急,亦随着阿济格喝了一碗。
  他的节奏不慢不快十分适中,阿济格因为喝的急有些上头,吴三桂的面色却一直如常。
  双方各喝过五碗都没有见醉的意思,阿济格挑衅的看了吴三桂一眼道:“平西王若是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吴三桂却是摇了摇头:“既然要赌那就要赌到底,不然怎么能尽兴?”
  “好,继续满上!”
  阿济格已经打定主意要让吴三桂出丑,这种时候当然不会松手。
  二人你一碗我一碗杀的难解难分。
  待喝到第十碗时阿济格已经微醺,却仍不愿停下来。
  他的心腹见吴三桂面色如常,完全没有醉意,便小声提醒阿济格道:“王爷,还是先缓一缓吧。”
  阿济格闻言大怒,一巴掌扇在那心腹的脸上,责骂道:“狗奴才,狗一样的东西,你也敢来管本王的事?滚远一点!”
  那心腹捂着滚烫的脸,心中十分委屈。
  可他知道这种时候违抗英亲王没有任何的意义,便应了一句:“嗻。”
  “平西王,我们继续!”
  阿济格那股狠劲上来也是可怕,吴三桂不敢轻敌,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喝酒。
  这么一轮交锋下来吴三桂已经断定阿济格的酒量不在自己之下。若真要实打实的拼他未必一定有胜算。所以吴三桂决定耍点小花招。
  他发现阿济格喝酒喝的速度很快,这其实是很吃亏的。
  因为一旦饮酒过快很容易上头生醉。
  而如果慢慢的喝醉意便不会来的这么快。
  是以吴三桂每次饮酒必定是匀速,且尽量把速度放慢。
  而阿济格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一细节,仍然傻傻的狂饮。
  终于阿济格撑不住了,他扑通一声趴倒在酒桌之上打起了呼噜。
  吴三桂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这个阿济格也实在的太能喝了。要是继续喝下去吴三桂也没有把握自己一定不会醉。
  好在阿济格先醉了,这样那个赌吴三桂便算是打赢了。
  吴三桂丝毫不担心阿济格毁约失信。
  因为他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打的赌。
  阿济格若是食言,岂不是颜面尽失。
  是以即便阿济格心中有千般不爽万般不愿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一想到借着这次机会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吴三桂便觉得暗爽不已。
  这下三个月的军粮到手了!
  ……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杀荆州
  吴三桂弄到了三个月的军粮,心情自然是大好。
  不过他还不准备立刻发兵。
  粮草是有了,可辅兵还没有呢。
  说好听些是辅兵,说的难听些就是壮丁和夫子。
  这些人是用来在行军路途中运送粮秣辎重的,自然得多备一些。
  不然若是累死了,大半路的可没地方抓去。
  吴三桂以征南大将军的名义下令在陕西范围内大肆抓壮丁,阿济格虽然十分不满却也发作不得。
  因为吴三桂的行为严格来说挑不出毛病。况且他也是奉多尔衮的令旨行事。
  这出兵打仗哪有不抓壮丁的。
  只是从陕西境内抓阿济格有些心疼罢了。
  他已经将陕西视作自己的禁脔,任何人都不得染指。
  而现在吴三桂等于是在抢他的奴才。偏偏他还不能出面反对,这真是太憋气了。
  现在阿济格只希望吴三桂赶快滚蛋,眼不见心不烦。
  不知吴三桂是感受到了阿济格的期盼还是觉得已经占够了便宜。
  在抓了五万辅兵后吴三桂下令全军开拔。
  这一次他奉多尔衮的令旨征讨湖广,绝不是做做样子那么简单。
  不但要让清廷方面满意还得打出气势树立自己的绝对威信。
  这就要求他必须攻城略地有所斩获。
  但是吴三桂又不想损失太多。
  毕竟除了刚刚抓到的这些辅兵和绿营兵,其他的都是他从辽东带来的本家兵,都是曾经的关宁铁骑。
  这些本家兵可是死一个少一个的,不到万不得已吴三桂不打算派他们死战。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就显得十分关键。
  吴三桂显然想要效仿当年辽镇祖大寿,在明清两股势力之中生存,并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要做到这点手中有兵才是王道。
  ……
  ……
  湖广,荆门。
  李过和高一功等将领在大厅内商议军情,众人脸色都显得有些凝重。
  “一功啊,据探报,鞑子的前锋军已经进入湖广了,看他们的动向应该是要往荆门来。”
  李过沉声说道。
  虽然他面色如常,但眼神之中隐隐透出一股兴奋。
  自打归降明廷以来他和高一功便被派到荆门驻守。
  眼瞅着袁总第、刘芳亮等人跟着文安之在四川立下大功,李过心里羡慕啊。
  对于降将来说建立功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封赏,更是为了获得朝廷的信任。
  毕竟你寸功未立,难保朝廷不会怀疑你是在保存实力随时可能复叛。
  当年的张献忠不就是如此吗?
  如今吴三桂这厮竟然主动朝荆门打来,这正合李过的心意。
  高一功也是捋须道:“不错,这次我们定要痛击吴三桂这狗贼,以报当年山海关之仇。”
  如果要说这世上谁最恨吴三桂,恐怕非这些大顺军旧部莫属了。
  当初李自成拿下北京,眼瞅着就要改朝换代。偏偏这个时候已经归降大顺的吴三桂复叛,带兵回到了山海关。
  在进行了一番交涉无果后,李自成决定率领顺军主力长途跋涉杀往山海关平息这场叛乱。
  只是事情的发展和李自成的预计很不一样。
  顺军和关宁军在山海关前激战,眼瞅着顺军就要拿下山海关,突然从关城之中杀出了几万清军。
  这是李自成始料未及的。
  单论战斗力顺军倒也未必比清军差多少。
  只是他们刚刚和关宁军激战,早已是精疲力尽。
  这个时候清军杀出可谓是占尽了便宜。
  多尔衮命令八旗军配合关宁军对顺军进行夹击,顺军抵挡不住呈现出溃败之势。
  李自成见状决定撤退。再战下去怕是一个人也走不掉了。
  他派猛将刘芳亮殿后,自己则率领主力先行撤退。
  最终顺军主力成功撤回北京。
  在经过一番权衡后李自成决定放弃北京退守山西。
  这个决定充满无奈,但也是没有办法的。
  北京无险可守,若是强行去守难免落得个崇祯帝的下场。
  可以说山海关之战改变了顺军鼎定天下的形式,使得顺军诸将的命运随之改变。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说了,顺军一败再败,先是丢掉了山西之后又丢掉了陕西。
  李自成顾不得通知陕北的李过、高一功就先行率主力出潼关经河南逃入湖广,最终死在了九宫山。
  而李过和高一功也不得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降明。
  如此大的转变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无法平静的接受。
  李过、高一功都是铁血汉子,自然想要报仇。
  而眼下仇人就在眼前,他们自然是憋了一肚子的气。
  “父帅,高伯伯,孩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