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是绿营军,再是汉八旗,最后是精锐满洲八旗。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消灭所有西军,让天下人看看清军的厉害,也让所有人意识到抵抗清军需要付出的代价。
  至于张定国则是气定神闲,神态自若。
  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相反他很期待这一仗。
  魏城一战他已经将清军的实力探了个七七八八。在他看来清军之中也就是满洲八旗的战斗力高出一筹,其他军队的实力明显不如西军。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手刃博洛替义父报仇了。
  看到清军倾巢而出,张定国眼眶通红,怒吼道:“随我杀鞑子啊!”
  清军多是骑兵,从城中冲出时气势十足。
  以他们的经验只要把气势冲起来了,没有人能够抵挡的住他们的冲击。
  他们接下来只需要收割性命即可。
  “杀啊,杀南狗啊!”
  博洛一马当先冲在最前。
  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每战必身先士卒,这一个规矩自打太祖皇帝时便立下了。
  太宗皇帝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到了今上登基,摄政王主政规矩自然也不能坏。
  不论是英亲王阿济格还是豫亲王多铎都是作为统兵大将冲锋在前的。博洛相信多尔衮也是想要统兵征战的,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堂堂摄政王,不能以身犯险这才把机会留给了后辈们。
  博洛自然不会让这样的好机会从身边溜走,他要用南人的首级和鲜血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至于博洛身边的人心情也都不一而足。
  硕詹信心十足,自己根本不用使出十足的力气就能将这些南人收拾了。
  至于那个什么张定国,不过是个徒有虚名之辈罢了。他真不知道贝勒爷怎么会对这么一个人青睐有加。
  要论战斗当然是真满洲勇士最精通奥义。
  他就要用实战向贝勒爷证明自己比张定国强千倍万倍。
  洪承畴的心情有些复杂。
  一方面他很想清军和西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另一方面他又为张定国觉得有些可惜。
  也许是惺惺相惜吧,洪承畴觉得张定国这样的名将不应该就这么从世间消失。
  可他也明白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名将殒命于沙场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归宿吧。
  消灭了这最后一支西军后清军便能彻底控制成都地区。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稍作休整然后挥师东进拿下奉节。
  奉节是三峡的西大门,要想攻打湖广则必定要拿下奉节。
  这是洪承畴全盘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绝对不容有失。
  佟养和的心情和洪承畴大体差不多,不过他倒是不为张定国感到可惜。
  大清是天命所归,任何妄图阻碍天命的人都得死,张定国也不例外。
  至于孙可望恐怕是现在最想张定国授首身死的人。
  他急于向博洛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证明价值的最好办法就是靠着自己的经验帮助清军很好的击败西军。
  “贝勒爷,奴才知道西贼最擅长布半月阵,不如我们以长矛阵破之,使其首尾不能兼顾。”
  半月阵是所有阵型中最擅长防御的,若是兵力分的太散很难突破之。
  最好的办法便是用长矛阵强攻。只要能够破开一个口子割裂开敌军便能够很好的压制乃至掌控局势。
  不过西军的整体配合很好,一般的军队对长矛阵掌握的又不够完美,很难直接破阵。
  但是清军则不同了。
  清军乃是当今最强大的军队。
  还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情。
  西军的强大是针对其他军队而言的,在清军面前他们就是完完全全的小字辈。
  清军教训他们就像老子教训儿子一样简单。
  “嗯,便依你说的吧。”
  博洛微微颔首道。
  即便孙可望不说他也想用这个战术。
  “列阵!”
  大战将至,张定国却是十分的镇静。
  就让这一切在今日了结吧。
  清军是骑兵,西军是步兵。
  清军是攻方,西军是守方。
  清军是矛,西军是盾。
  这是矛与盾的较量。
  一百步、五十步、三十步。
  当万骑朝长枪阵冲锋时那种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
  不少西军只觉得脚下的大地都在跟着颤抖。
  不过却没有哪怕一个人退缩。
  他们亲眼看到了清军入川之后的暴行,他们绝不能对此坐视不理。
  “杀啊!”
  清军和西军阵中同时发出怒吼。
  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今拼的就是一口气。
  谁咬住这一口气谁就会是获胜的一方。
  终于清军骑兵冲进了西军阵中。
  若是一般的骑兵是不可能冲击长枪阵的,因为战马本能的对长枪恐惧会停下来。
  但清军骑兵是重骑兵,本身骑手又经过十分严格的训练,使得他们可以毫不停歇的冲阵。
  长枪刺在满是铠甲包裹的马匹身上,枪头竟然瞬间断裂。
  强大的冲击力使得清军骑兵一时所向披靡。
  加之他们彼此之间贴靠的很紧,成为了一个整体。
  西军的半月长枪阵就更难阻拦的住他们了。
  不过张定国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张,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
  ……


第三百八十五章 燧发枪问世
  南京工部火器司这几日可谓是繁忙不已。
  在大明皇帝陛下的关怀和指导下,火器司终于研发出了一种新式火铳。
  这种火铳不是靠火绳点火,而是靠燧石击打。
  天子甚至亲自为其赐名,曰燧发枪。
  据说天子得知燧发枪试制成功后龙颜大悦,特地嘉奖了一番工部尚书高弘图,并对试制出燧发枪的工匠进行了丰厚的奖赏。
  火器司中的其他工匠虽然感到羡慕不已却并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他们很明白火器司的规矩,或者说工部的规矩。
  工部如今是大明朝廷奖惩最分明的衙门,这得益于天子的大力支持。
  据说一年下来光是给工部工匠发的薪俸和奖励就要大几十万两。这些当然不可能是由国库拨付,而是内帑直接拨钱的。
  对此一众御史言官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既然皇帝陛下花的是自己的钱不是国库的钱他们当然没必要得理不饶人。
  只要皇帝陛下愿意,他完全可以对这些匠人给予十倍的赏赐。
  要知道如今天子内帑的收入来源十分广泛,既有皇庄又有矿税甚至海贸都有皇明朝廷的背景。
  这种情况下天子比崇祯朝的时候不知道要富有多少倍。
  天子甚至养得起一支水师,难道养不起这群匠人?
  天子愿意赏,匠人们愿意干。整个皇明自上至下一副欣欣向荣之态。
  当今天子就是要通过一次次封赏告诉世人他赏罚分明。
  只要有人愿意为皇明奉献并真的做出了成绩那他就一定会赏并大大的赏。
  却说这日朱慈烺在处理了政务之后选择微服出宫。
  一众锦衣卫着便装潜伏在暗处保护皇帝陛下的安全。
  当然陪伴在皇帝陛下身边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兵部尚书路振飞。
  这位尚书大人和当今圣上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今天子还是太子的时候逃难至淮安,当时身为漕运总督、淮安巡抚的路振飞热情的接待了皇太子。
  自此皇太子便记住了这个人。
  后来路振飞又坚定的支持皇太子在南京继位,立下了从龙之功。
  皇太子登基之后,路振飞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简在帝心的重臣,从此一飞冲天,从漕运总督直接升为兵部尚书。
  虽然从品级上来看这个变化并不大,但两者政治地位上的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
  要知道漕运总督权力再大也不过是一个地方官。
  而兵部尚书可是九卿之一。
  遍数满朝文武能够排在兵部尚书之前的不超过五人。
  而如果论在天子心目中的实际地位,路振飞甚至可以排进前三。
  这么一个重臣,竟然是除了天子和工部尚书高弘图之外对造出燧发枪最感到高兴的人。
  虽然这份功劳是工部立下的,但只要对大明朝廷有益,路振飞就会感到高兴。
  何况这工部造制出的燧发枪早晚也会造福兵部嘛。
  要知道全国兵事归兵部统筹管理,如今大明和东虏打的你死我活,军队的战斗力关乎王朝兴衰。
  而满朝文武都知道皇帝陛下对于军队火器的配备十分看重。
  天子亲自设立编练的神策军中火铳的配备率超过了五成。
  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
  要知道当年威震天下的戚家军也不过如此。
  当然神策军比戚家军更有钱,在火器的配备上也是不计成本。
  皇帝陛下有钱,也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旁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路振飞一直是积极的主战派,强调用铁与血解决问题。
  在东虏问题上他更是如此。
  在他看来大明要想真正中兴,避免重蹈南宋覆辙就一定要态度强硬,以战定乾坤。
  东虏最开始只是皮癣之患,为什么越来越强大,不就是大明的姑息纵容吗?
  如果从一开始大明便坚定态度对东虏进行压制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难题了。
  可是现在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做好眼下的事,避免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路振飞认为东虏的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并没有到无人可敌的地步。
  至少从高杰所部,神策军诸部与东虏几次交锋可以看出他们是不落下风的。
  文安之统领的川东诸部虽然与东虏没有交锋过,但实力也不俗。
  如今明军与清军交手至少不会完全落于下风。双方处于一个五五开的阶段,谁能取胜更多是靠临场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给军队装备火器就显得尤为重要。
  靠火器可以弥补经验上的不足。
  若是火器具有碾压优势甚至可以直接取胜。
  “陛下,今日臣要陪陛下去看的排队枪毙与传统火铳相比有何区别?”
  路振飞十分热情,胡子都跟着风吹了起来。
  “咳咳,路员外,低调低调。”
  朱慈烺咳嗽了一声,冲路振飞使了个眼色。
  “哦,好的,朱公子。”
  路振飞恍然大悟,连连应声道。
  朱慈烺等人骑马出东城之后直往紫金山而去。
  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处军营,训练新式火器军队。
  这支军队和神策军不同,单纯的是为了试验新的火器以及战法。
  朱慈烺不放心将新研制出的火器直接装备军队,一定要经过试验才放心。
  如今整个紫金山已经被封锁起来,只有宫中来人才能出入。
  朱慈烺一行人打马至此亮出身份后,负责此处防务的指挥使一路小跑来到朱慈烺面前纳头便拜。
  “臣西山指挥使姚远山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慈烺抬了抬手道:“姚爱卿平身吧,事情都安排的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很好,快带朕去看看。”
  朱慈烺已经迫不及待了。
  “臣遵命!”
  姚远山对当今天子可谓是感激不已。
  要知道在一年之前他不过还是一个不入流的京营将领。
  要不是当今圣上继位,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撤京营,创立西山军,姚远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头的。
  人嘛有时候靠的就是一个机会。
  姚远山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了,所以他现在是西山指挥使。
  但他不会忘记这个机会是天子给他的。所以即便天子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
  ……


第三百八十六章 燧发枪的价值
  在姚远山的安排下,朱慈烺来到军营视察。
  西山军营的编制和其他军队有很大不同。但再怎么不同也是军营,那种肃杀的氛围让人不禁神经紧绷。
  伴驾左右的都是朱慈烺的近臣,他们皆是翘首以盼,希望看到这新式燧发枪的威力。
  朱慈烺本人则站在正中的位置,面容不怒自威。
  “姚卿家,可以开始了。”
  “臣遵旨!”
  姚远山连声应道。
  在他的安排下整整一排西山军士兵端起了新式燧发枪,瞄准了一百步外的靶子。
  这新式燧发枪由于刚刚制出,产量十分有限,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了西山。
  姚远山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今天子对火器极为重视,若是这刚刚制出的燧发枪被证明威力巨大可以列装全军,那证明此事的人绝对可以因此简在帝心。
  但如果燧发枪的处子秀表现的一般甚至是糟糕,演证此事的人同样会因此被迁怒甚至是降罪。
  不过姚远山决定一搏。
  他没有什么输不起的。
  要不是当今天子简拔,他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京营之中混吃等死的兵油子,一辈子也看不到希望。
  而他现在是堂堂西山指挥使,这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奋力搏出来的。
  所以他依然会搏下去,看看自己究竟能够坐到什么位置。
  “预备……”
  姚远山清了清嗓子,发出了第一道口令。
  “放!”
  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时候姚远山爆喝一声。
  排成一排的西山军士兵纷纷扣动扳机,铅丸爆射而出直朝靶子而去。
  弹指一挥间,除了一发铅子落靶其余十四枪全部正中靶心。
  包括朱慈烺在内的众人皆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命中率也太高了吧。
  要知道这可是在一百步之外。
  其实燧发枪相较于旧式火绳枪最大的优势不是命中率而是射击条件。
  燧发枪靠燧石击打而不是引燃火绳,故而在阴雨天可以有效射击。
  这解决了困扰明末边军的一大难题。
  要知道当年孙传庭受命出任陕西总督,编练火器部队车营的时候就连崇祯都以为大明有了翻盘的希望。
  最开始的几仗孙传庭也确实打得很漂亮,闯军节节败退。
  可是在最关键的一仗,突然下起了大雨。
  孙传庭花费无数精力组建的火器军队全部哑火。
  枪打不出,炮射不了。
  闯军趁机完成反扑,消灭了大量明军。
  至此一役之后孙传庭元气大伤,只能选择龟缩防守。
  后来崇祯屡次催促孙传庭出关剿闯,孙传庭实在承受不住压力只能选择出城迎战,最终凄惨的全军覆没。
  如果当初孙传庭军队用的是燧发枪而不是火绳枪的话,肯定不会出现这种突然哑火的情况,也许那一仗就能打赢,之后的一切就会随之改写。
  但是现在说这些没有任何的意义,只会让人徒增哀伤罢了。
  朱慈烺只希望燧发枪普及之后这样的悲剧可以越来越少,大明也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完成对清军的碾压。
  “姚卿,你做的很好。”
  朱慈烺对姚远山操练的西山军很满意,燧发枪在他们手中发挥出了应有的威力。
  “臣谢陛下夸奖。臣以为这燧发枪操作简便,若是普及将极大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只是这枪的造价可不算便宜,真的能够全军列装吗?”
  姚远山的担心也是大部分朝臣的担心。
  他们很清楚燧发枪的造价昂贵,以大明如今的财力要是造出个几千杆还可以,要是几十万军队全部配备,那负担可不是一般的大。
  朱慈烺淡淡一笑道:“银钱的事情爱卿无需担心,朕自有办法。多的数目朕不敢说,但十来万杆枪是一定能够造的出的。”
  众人皆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皇帝陛下这不是夸夸其谈呢吧?
  十万杆枪……就算是一杆枪十两银子,十万杆枪也有一百万两了。
  而且造制的过程中不可能出产的都可以用,其中肯定会有残次品,那么就要打出富余,统共算下来预算就要往两百万两银子走了。
  两百万两可不是个小数目,如今户部盈余也不过是比这个数目稍稍多一些。
  但是户部不能一口气把这些钱全都拿出来造枪啊。
  总得留着备着一些银子以备不时之需。不然万一将来哪里出现灾情,朝廷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那就让天下人耻笑了。
  朱慈烺扫了众人一眼,见他们神色忧愁便清了清嗓子道:“诸位爱卿无须担心,这笔银子从内帑中出。”
  此言一出方才那些忧国忧民的臣子们立时长松了一口气。
  原来这笔钱不从国库出啊,那就好,那就好。
  反正内帑中的银子都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陛下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他们管不着。
  朱慈烺确实有底气说这话。
  一年下来光是靠着矿税和海贸他就能收入超过一千万两。
  这些钱都是直接充入内帑的,全权由天子支配。
  “好了,朕会去与高卿说,命他加急赶制燧发枪,务必要在一个月内造出一万杆来。”
  朱慈烺之所以这么急,当然是因为如今的形势很紧张。
  四川那边大战一触即发,如果能够将这新式燧发枪列装到川东明军之中,多多少少会有些帮助。
  当然,朱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