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狼烟-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父亲做了评判,但还是没有说到底要用哪一个为智氏未来的继承人。

  不过,既然父亲不说,智申也不好再问下去,只好静静的呆在父亲的身边。

  过了许久,智跞问道:“赵鞅来了没?”

  “还没,下人打探过了说是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智跞不再说话,静静的望着窗外,秋天的窗外是一片金黄色的景象,黄的菊花在秋风中怒放,黄色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漂浮着、摇摇晃晃,时而飞起、时而落下,最后落在了不知名的角落。

  望着这些金黄的颜色,智跞想到了远处金黄色的黍稷也一定成熟了,金黄金黄的一片,漫山遍野,那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景象啊!

  景色很美很美,可惜自己将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他想到了赵鞅,他怎么还不来,我还有话要对他说。

  可是他哪里知道,此时赵鞅正风驰电掣般赶往绛都。

  得知智跞病重的消息后,赵鞅清楚的意识到又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自己若不及时赶往绛都,谁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呢?在赶回绛都之前,就命令蒯聩整顿兵马紧随自己身后返回绛都。

  战车上在晋国的官道上一路飞驰,卷起的的尘土夹杂着秋天的树叶,高高飞起,扑打在赵鞅和驾车人的脸上,赵鞅不时抬手将身上的树叶拍掉;而黄土高原上的尘土在车轮的碾压下高高扬起,直冲赵鞅的鼻子,呛的只想打喷嚏。

  飞快的战车颠簸的很是厉害,剧烈的摇晃下,赵鞅的左肩膀上的伤口又一次崩裂,血顺着衣服渗了出来,他痛苦的咬紧了牙关。

  “大人您没事吧,要不停下来,我替你包扎一下。”

  “不用了,还是快点走吧,天黑之前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绛都。”赵鞅没有理会车夫的关心,督促他继续加快速度。

  “驾………”车夫猛抽一下马鞭,战车再次闪电般冲向前方。

  夕阳西下,晋国都城新绛已经沉浸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之下,就在守城将士们准备关上城门之际,赵鞅的战车风驰电掣般冲进了绛都南门,守城将士和百姓赶紧躲闪开来。

  赵鞅回来了,但他没有回到赵府,也没有去王宫汇报,而是直接来到了晋国智府。

  绛都智府。

  公元前493年秋天的这个晚上,智跞、赵鞅这两打了半辈子交到的对手,又一次坐在了一起,只是这一次却成了二人最后的谈话。

  智跞望着满身尘土,带着刀伤的赵鞅出现在自己面前时,终于露出了一丝丝微笑,“赵大人,可把你等回来了,你不回来我死不瞑目啊!”

  “智大人千万别这么说讲,晋国还要你执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世事的规律,我智跞不是圣人总要过这一关的。不过在临死前能够给赵大人把该讲的话讲完,我就死而无憾了。”

  “智大人尽管讲,赵鞅在听。”

  面对曾经精神矍铄的智跞,虚弱的躺在这里,赵鞅除了感叹人生之快,世事无常之外,更多还是惋惜。

  “赵大人你说句实话,你怨恨老夫不?”智跞突然问了赵鞅这一句话,完全超出了赵鞅的预料。

  稍稍吃惊之后,赵鞅实话实说道:“以前怨过,但是今天不怨了,我想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智氏,非你我之间的过节。”

  听到赵鞅能够这样讲,智跞有些伤感,“赵大人能够这样想,很出我的预料。想我智跞在晋国执政八年,前四年为范吉射、中行寅二卿所掣肘;后四年又为你赵大人所分庭,没有真正掌握过晋国的大政啊。”

  “智大人快别这么讲,晋国也只有在您的执掌下才真正出现了少有安定祥和,赵鞅乃是一介武夫,以前多有得罪,还望执政大人莫要见怪。”

  “其实老夫知道自己才学平庸,德不配位,能够与赵大人共同执政晋国已是幸事,岂敢独掌大权。老夫之后,赵大人就会有更大的空间施展抱负,老夫在这里先祝赵大人带领晋国走上更加辉煌的道路,不过这一天我是看不到了。今天老夫之所以一直坚持等到赵大人回来,是有几件事情不明,还请赵大人实言相告。”

  “执政大人尽管问,赵鞅知无不言。”

  “一是老夫想问赵大人,老夫死后赵大人将如何管理国家?还用不用六卿制度?”智跞终于进入到了实质阶段,对于当年赵鞅坚持不用六卿制度,智跞一直耿耿于怀,本想在以后找机会与赵鞅在就此事进行沟通,无奈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始终没有成行。现在若不再问,恐怕此事只有带到棺材里了。

  对于赵鞅来讲,此事乃是关系到晋国今后政治体制的事情,没有必要隐瞒,于是赵鞅如实答道:“不用,就用现在的四卿执政。”

  智跞听罢,仰头望了一眼屋顶,“看来赵大人是铁了心要毁掉晋国几百年的六卿制度了。”声音里透漏出一丝凄凉和不甘。

  “六卿分权导致晋国疲惫不堪,我对此已痛心疾首,早就想废除了。借着这次范吉射、中行寅的叛乱正好废掉六卿,难道今天的四卿执政不好吗?”

  智跞猛烈的咳嗽了几声,“好是好,执行了几百年的六卿制度在我手里终结了,我就怕到了天国,在列位晋国国君面前抬不起头,愧对他们啊!”

  过了一会智跞又问道:“老夫再问大人一句,我走之后你将如何处理四卿的关系?会不会像范吉射、中行寅一样清除其他三卿?而后你们赵氏一家独大,最后使晋国成为赵氏的晋国。”

  人常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面对自己身后事,智跞不得不把赵鞅问清楚,否则他岂能走的安宁。

  如此尖锐的问题,赵鞅当然也是第一次遇到,必定半辈子的马上生活,他还真没有想到有朝一天谁吃掉谁的问题,也没有想到有朝一天赵氏会独霸晋国。于是他如实答道,“这个我没有想过。”

  虽然赵鞅没有想过,但是不代表其他人没有想过,其中作为执政打智跞就一直在担心着这事,于是继续直言问道,“请恕老夫直言,赵大人是没有想过还是想了不说?”

  “真没有想过。”赵鞅坚定的答道。

  智跞似乎并不相信赵鞅的话,直直的望着赵鞅道:“请赵大人听老夫一言:合则两利,争则两败。我儿智申平庸,他根本不具有赵大人的雄才大略,他年如果真到了水火不容的份上,还请赵大人放过智氏,给智氏留条生路。”

  赵鞅吃惊的望着智跞,他万万没有想到智跞会如此执着的认为自己将有吞并其他三卿的野心,于是赶紧说道:“智大人千万别说这样的话,赵鞅万万没有吞并其他三卿的野心。”

  “你没有这样的心思,不代表你手下的人没有,我们这些当宗主的好多主意还不都是手下人出的,在他们的怂恿下,我们的注意也会改变的。就像当年我听信梁婴父的谗言迫使你逼死董安于一样,今天我想起来也后悔呀!像董安于这样忠于主公精明能干的的家臣我也是非常的欣赏,因此更能理解赵大人对失去董安于的心情,在此我向赵大人赔罪了。”

  一提到当年诛杀董安于的事情,赵鞅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话既然说到了这份上,赵鞅赌气的说道:“梁婴父这样的小人的话,执政大人岂能听信?”

  “梁婴父他是个十足的小人而已,若不是他出身世卿,我怎会用他,更不会提议用他作为六卿的人选。”

  赵鞅怎么也不会想到智跞竟然会在临死的时候亲自将杀死董安于的事情说出来,他曾经想过多少种质问智跞的方法,竟然在这一刻就这么轻轻地解开了。但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事的原因,难道是让自己杀死梁婴父为董安于报仇,还是有其他想法?

  “不瞒大人,我已经将梁婴父驱逐出智氏,算是向赵大人赔礼了,希望赵大人今后不要记恨智氏,更不要报复智氏。”

  “我不记恨智氏,更不会记恨智大人你,我已经说过智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智氏,我能理解。今天我就明确的告诉智大人,今后的晋国四卿中一定有智氏的位置。赵鞅也定会与其他三卿和平共处。”

  智跞终于听到了他想要听得话,说白了他之所以坚持到赵鞅前来,就是为了问一下赵鞅对晋国六卿制度的看法,更主要的还是想问一问赵鞅如何安排他之后的智氏,既然赵鞅给智氏在四卿留有位置,智跞就放心了,“那就好,那就好,我也就放心了。”

  说完智跞轻轻地舒了口气,猛烈咳嗽起来。智氏族人赶紧围了上来,帮其敲后背,端痰盂。

  赵鞅终于明白智跞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到自己回来,原来还是为了智氏的将来考虑,担心自己将来报复智氏。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一生穷其所有就是为了家族的兴盛繁荣,既可悲又可怜。但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赵鞅静静的走出智府,身后传来了一阵阵哭声,智跞去世了。

  智跞死了,在晋国一片哀乐声中,赵鞅也随即迎来他一生当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刻。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的太久太久,整整32年啦!


第一章 赵鞅执政


  智跞去世了,晋国执政的位置终于空下了。

  公元前493年秋,晋公姬午正式任命赵鞅为正卿、中军元帅、执政。此时的赵鞅彻底集中原大国晋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开始了他的再度腾飞。

  等待了32年的赵鞅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一年他已经52岁了。公元前525年,赵鞅二十岁,父亲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晋国当时的国君是晋昭公,韩起为正卿、中军将,中军佐中行吴,上军将魏舒,上军佐士鞅,下军将智跞,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此时晋国的世卿制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周代的宗法制在晋国正逐步走向崩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到了“公室弱而卿族强”。

  晋国世卿之间更是明争暗斗,各种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年轻的赵鞅就在这种让人几乎窒息的险境中位列六卿,赵氏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宗庙的复兴存亡的担子重重的压在20岁的赵鞅肩上。

  没有人知道他一个20岁人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他想哭泣,他想不干,他甚至想到了逃跑。可是赵氏家族上千人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肩上,他很无奈也很无助。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清晨,穿好朝服走向让他厌恶到透顶的晋国大殿。幸好当时的执政韩起给与他务实的帮助,才不至于被人赶出晋国政坛,但是赵氏的死敌范氏和中行氏一直就没有停过对他的陷害。

  直到后来在家臣董安于等人的帮助下,赵鞅改变了思路开始韬光养晦,少管国家事务,专心家族发展,使得赵氏在不经意间得到长足发展,十几年后当赵鞅三十多岁时,赵氏的土地人口都处于其他五卿之上。

  当对手发现并开始重视赵鞅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棵大树,不再是依附他人的小草。这时,他用自己的青春熬死了政敌士鞅(范吉射的父亲,范氏为士氏旁支,也叫范鞅);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军队的支持;用自己的智慧在复杂的晋国政坛上立住了脚;最后还用强健的体魄熬死了现任执政智跞。

  今天他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个曾经独霸中原的大国最终给了他施展抱负的天地。

  他要做事了,而且要做大事了。

  赵鞅早就想好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组内阁,构建一个权利完全属于他一个人控制的高效率团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将晋国多年留下的诸多弊政一一割除,最重要的就从六卿制度做起。

  要说这六卿制度也有些年头了。始于公元前633年,当时的晋国国君就是最伟大的霸主之一的晋文公,那年他亲自率领晋国二军至庐,检阅军队。

  军队检阅的很是成功,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晋国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人口也较快增长,但是偌大的晋国确只有二军,这显然不能适应国力的发展需要。于是晋文公召集文武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

  这个看似很平常的举动,意义却十分的重大,由此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因为对于各国建立军队的多少,周王室有严格的规定,那就是王室属国,大国建立三军;次国建立二军;小国建立一军。晋国由二军建成三军,从实质意义上宣布晋国已经有次国正式成为大国了。

  意义非同小可啊!

  由于晋文公深受晋国公室之害,被父亲和弟弟追杀,在外流浪达十九年之久。在流浪期间又多次受到公室的刺杀,生活非常不易啊!要不是在人家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国君,说不定这一辈子都要葬身在这无尽的流浪之中了。

  因为命运坎坷,经历非凡,以至于晋文公对晋国公室落下了深深的仇恨,此后在使用大臣时专门用外姓士卿,特别是在晋国的军权上,更是重视外姓大臣,晋国三军将佐都用的是外姓大臣,也因此奠定了外姓六卿在晋国特权。

  现在,新继位晋国上卿的赵鞅要对在晋国实行了几百年的六卿制度下手了。

  当然在下手之前,赵鞅还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赵鞅请来了韩魏两家的宗主韩不信和魏侈。

  待韩魏两位宗主坐定后。

  赵鞅道:“今日请二位过来,有几件大事要同你们商议。”

  “执政大人请讲。”韩不信还是一如既往的客气说道。

  赵鞅稍稍停顿了一下道:“智大人去世后晋国面临两大棘手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智氏的世卿位置有谁来担任,担任那个职务;二是范氏、中行氏原来的位置怎么办的问题,不知对于这两件事情,二位大人想过没有?”

  韩不信、魏侈二人相互对视一下,随后摇摇头。说实话空闲的时候,他们也想过这些问题,但也只是想一想而已,反正决定权又不在自己手里,想那么多干什么呢?

  见到二人摇头,赵鞅也不好继续问下去,于是直接说道:“不瞒二位,这两件事实质上是一件事,而且都指向晋国的六卿制度。至于智氏的卿位倒还好说,可以安排智氏的新宗主智申接替;但是范氏、中行氏的位置就要牵扯到六卿制度的根本。二位试想一下,如果要继续实行六卿制度,那么势必要在世卿范氏和中行氏中间找人来接替范吉射和中行寅的卿位,那么范氏、中行氏中间选谁来接替卿位呢?”

  赵鞅继续道:“这两家都已经是我们的敌人了,从他们中间选过来的人,能够同我们一心吗?”

  这话问的很有分量,直指三人的最为痛处的地方。

  魏侈是个急性子,“这事情,智跞在世的时候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而且我们说的很清楚,今后不再从范氏和中行氏中间找人替代二人的二卿位置了,执政大人为何今天还要提及此事呢?”

  “不找人替代不代表这两家没有位置,只要有位置就要有人来当。”

  “要不就把这个位置给取了如何?”

  性急的魏侈终于说出了要取消二卿位置的话来,但赵鞅还需更进一步把问题的核心摆明,“我们现在有三军,每军各设将佐二人,一共有六人也就是所说的六卿,一旦取了,那么就要连同现在的军队制度一起改变。”

  啊?

  问题的根本出来了。

  一听说还要改变当前的军队运行体制,魏侈就愣住了,他根本没有想到此事会这样麻烦,于是推脱道:“一个简单的事情怎么会如此麻烦。还是赵大人你拿主意吧,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话既然说道了这份上,赵鞅决定不再玩太极,开门见山的说道:“我打算以范吉射、中行寅反叛为由将此二人从六卿中剔除,然后不再在范氏和中行氏中设立世卿,并借此机会将晋国军队由现在的三军改为二军,分别是上军和下军,每军设一将一佐,皆由世卿担任,也就是由现在的韩、赵、魏、智四家来担任。如此一来就彻底断了范氏、中行氏重回晋国的念想。二位以为如何?”

  一听到赵鞅打算改变实行了几百年的六卿制度,还将改变现行的军队制度,韩不信吃惊不小,担心在所难免。于是说道:“这样好是好,但是如此一来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动荡,这毕竟不是动一两个人的问题,一旦牵扯到军队,问题可就复杂了。执政大人要慎重考虑啊!”

  听完韩不信的话,赵鞅道:“就是因为此事太过于复杂,我才请二位过来一起商量,等到我们商量成熟了,再请君上定夺。”

  韩不信点点头:“对于赵大人的提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