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狼烟-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吉射即刻下令退兵,他很清楚年初之所以能够将赵鞅困在晋阳城,那是因为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而现在,韩赵魏三卿加上智氏的兵马,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在自己之上,及时撤兵保存实力,才是当务之急。

  围困都城多日之后,二卿带领剩余兵马向着东南方向而去,最后越过边境逃亡到卫国的重要城池朝歌,范吉射、中行寅被赶出了晋国。

  晋国大殿。

  围困在晋阳长达半年之久的赵鞅回到都城绛都,见到晋公姬午,赵鞅深深拜道在地:“罪臣赵鞅拜见国君。”

  望着地上的赵鞅,晋公姬午心情极其复杂,既惋惜又愤慨的说道,“爱卿回来了,起来吧。”

  赵鞅起身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

  随后整个大殿上意外的出现了安静,赵鞅回来了,是作为功臣回来的,还是应该作为罪臣回来的呢?

  大家都不说话,看待事情该如何向前发展。

  稍作停顿,晋公姬午说道:“赵鞅既然已经回朝,诸位就赵鞅的功过议一议,该如何处置?”

  韩不信出列,“君上,赵鞅违反国家法令擅自杀死国家官员邯郸令赵午,按律应由世卿大夫讨论处理意见,但是赵鞅又在范氏等二卿围攻绛都的时候,带兵援救,对于打败二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微臣认为可以功过相抵,让其官复原职。”

  “嗯………”国君听罢微微的点点头。

  韩不信话音刚落,魏侈跟着说道:“微臣也是这个意思,应该让赵大人官复原职。”

  听完二人的话,晋公姬午道:“诸位臣工还有意见没?”

  “我等没有意见。”

  见其他大臣没有意见,最后国君的目光放在了智跞身上,“正卿,说说你的意思?”

  智跞出列,“微臣也觉着在国君有难的时候,任何一个臣工都有义务求援,所以说在绛都危难之际,赵鞅救援绛都乃是一名臣工的分内之事,不足以抵消他曾经擅自杀死国家官员的罪错。”

  “啊?”

  智跞话音刚落,大殿上立即出现一丝不安和躁动。

  所有臣工都知道二卿败后,赵鞅无疑是晋国最大的世卿,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都在别的世卿之上,智跞竟会在此时向赵鞅发难,大家都静静等待智跞的下面的话。

  “那以爱卿之意,应该如何处置赵鞅?”晋公姬午不由得问道。

  智跞话音一转,“微臣建议让赵鞅官复原职。”

  “哦,原来是这样。”大臣们不由得轻轻惊叹了一声。

  智跞继续道:“虽然臣建议赵鞅官复原职,但是必须继续领兵追缴范氏等二卿,以将功补过。君上,诸位大人,虽然中行寅、范吉射等二人当下看似被打败,但绝不等于他们就彻底从晋国的土地上消失,目前在国内二卿的影响依然很大。要想消除二卿的影响,务必彻底将二卿及他们的随从从晋国剔除出去,只有这样晋国才能得到真正的稳定。赵鞅既然回朝就应继续领兵追剿二卿残余势力,直到彻底胜利,唯有如此,才能抵消他擅杀国家官员的罪过。”

  智跞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建议确十分具有杀伤力。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智跞,现在的赵鞅无论是从人脉还是势力上都比智氏要强一些,若任由其发展下去,肯定对智氏不利。

  但是赵鞅却有把柄在自己手中,也正是因为赵鞅的这个把柄才引起了晋国的内乱,不能随便就说没就没了。但他也知道要想处理赵鞅,朝堂上也不会通过,于是左思右想之后,智跞才建议让赵鞅领兵继续围剿二卿的残余势力,实际上就是为了消弱赵鞅的实力,毕竟打仗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事情。

  智跞的话一结束,朝堂上出现了一阵寂静,此时谁的话都是多余的,谁都清楚现在该站在哪一方。

  既然没有臣工发言,晋公姬午说道:“寡人以为执政的这个建议很好,但是维护晋国稳定不是赵鞅一家的事情,需要所有臣工共同努力,特别是你们四卿的共同努力。寡人提议四卿在此盟誓,共同讨伐二卿残余势力,当然具体到领兵打仗的事情,还是由赵鞅主持。”

  国君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出让四卿盟誓,实在是形势所迫。谁都清楚今天晋国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还不是晋国的这些世卿为了争夺利益而导致的吗?

  为了晋国的未来,也为了四卿之间的团结,晋公姬午才不得不提出这样的倡议来。

  既然国君都已经发话了,四卿还能说什么呢?

  于是在晋定公的主持下智跞、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在宫殿里盟誓,誓死讨伐中行氏、范氏及其余党,除死方休。

  晋国表面上出现了一团和气的局面。


第三十八章 瑞雪兆丰年


  团结的表象始终是做给别人看的,四卿之间本质上该是怎样还是怎样。

  走出大殿。

  韩不信紧走几步上前对赵鞅说道:“赵大人留步。”

  赵鞅回头一看是韩不信,赶紧拱手道:“感谢韩大人一直以来对赵氏的关照,为了促成晋阳解围您千里奔波,赵鞅在这里谢过大人。”说罢,赵鞅深深的弯下腰。

  韩不信见此,赶紧扶起赵鞅道:“哪里哪里,赵大人客气了,你我两家乃是世交,何谈感谢。”说罢,韩不信用眼色示意了一下赵鞅。

  “韩大人有话要说?”赵鞅轻声问道。

  韩不信边走边小声的问道,“赵大人有没有想过二卿之后由谁来填补二卿留下的位置?”

  此言一出,赵鞅吃了一惊,中行寅、范吉射二卿刚刚赶出晋国就开始考虑二卿之后的位置,未免有些太快了,“没有考虑。”

  “可是已经有人考虑了。”

  “谁?”赵鞅吃惊的问道,二卿刚刚被赶出晋国,就有人谋取卿位,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吧。

  “此处不宜说话,我们换个地方再谈。”

  “好,晚上我去你府上。”赵鞅知道自己刚刚回到绛都,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准备好,还是去韩不信府上商量的好。

  “如此甚好,我也好为你接风洗尘。”

  “一言为定。”说罢,二人匆匆走出大殿,回到各自的府上。

  当晚赵鞅简单的安排完府里的事情,便如约来到韩府,等他到了韩府的时候,韩不信已经准备好了晚宴,儿子韩庚也在作陪。

  三人寒暄完毕坐定后,韩不信对赵鞅说道:“你我也是自己人,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来,我先敬你一樽,随后我把近期绛都发生的事情跟你说说。”

  虽然从职务上讲,赵鞅比韩不信高,但是从年龄和亲戚关系上讲,韩不信乃是赵鞅的妻哥,而且年龄也比赵鞅大。

  既然韩不信提酒,赵鞅于是端起酒樽道:“谢谢韩大人多年来的关照,鞅感激不尽。”说罢,赵鞅一饮而尽。

  在这寒冷的冬季,一边喝着酒,感情也就近了,随后韩不信就把赵鞅不在的这一段时间绛都发生的事情一一说与赵鞅,“赵大人被困晋阳的时候,智大人曾经找我和魏大人前往他府商议二卿之后的事情。智大人提议一旦二卿被赶走将由范皋夷接替范吉射任范氏宗主,并接任范氏的六卿位置,由梁婴父接替中行氏的世卿位置。不知有所耳闻没有?”

  赵鞅听罢,一脸的吃惊,随后摇摇头,这么长的时间他一直被人围困在晋阳城里,绛都一点的风声他都不知道。

  “现在,我已经跟你说了这事,你有何感想?”既然赵鞅什么都不知道,韩不信于是问道。

  赵鞅想了想道:“范皋夷接替范吉射这还说得过去,必定还是范氏成员,能够起到稳定范氏其他人的作用;但是梁婴父接替中行氏的六卿位置,却如何讲?”

  韩不信一听就有些想发笑,“智大人的意思是说用梁婴父是为了照顾赵氏,必定梁氏也是赵氏的成员。说白了就是为了照顾你。”

  听完韩不信的解释,赵鞅苦笑道:“虽说梁氏也是赵氏的成员,但是梁婴父乃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不足以担当六卿的位置。何况赵氏、梁氏的矛盾由来已久,他难道不知道吗?哼哼,为了考虑我的感受,他这样做纯粹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罢了。”

  说罢赵鞅端起酒樽自己一饮而尽。

  各位在这里我就讲赵氏历史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春秋时期大家族的姓与氏不是一回事,一个姓之下有好几个氏。赵氏、梁氏、以及建立秦国的赢氏同属于一个姓,都是赢姓。虽说赵氏、梁氏乃是一姓,但是两家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断过,赵鞅的曾祖父赵盾时期就与梁氏有矛盾,当时的执政赵盾就曾领兵杀死了梁氏的宗主梁益耳,后来梁氏几经转折后来到智氏手下当家臣,所以智跞说立梁婴父为六卿是为了照顾赵鞅,那纯粹是偷梁换柱的做法。

  韩不信见状,苦笑道:“赵大人所言极是,其实你与梁氏之间的矛盾何人不知,但是当时我和魏大人为了让其出兵帮助赵氏解围,也只好答应。说是等赵大人你从晋阳回来后一起上奏国君再行废立。”

  赵鞅听罢稍稍有些宽慰,随后坚定的说道:“此事断不可行,一旦让此事成功,那么六卿中就有三家是智氏的人,我们韩赵魏今后的日子可就举步维艰了。”

  韩不信听罢,重重的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其实从一开始我和魏大人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为了防止此事发生,所以今日请赵大人来府上。就是向提前提醒一下你,你也好有个准备。我想不久智氏肯定会找你谈重组六卿的事宜,你要有个心理准备啊!”

  自己人就是自己人,赵鞅听罢,端起酒樽对韩不信道:“韩大人的美意,赵鞅心领了,对于这件事我会慎重考虑这事情的。来,赵鞅敬韩大人一樽。”

  韩赵两家一直是世交,也是铁杆的政治盟友。若不是有这层关系,两家谁都有可能被人消灭。在赵鞅初入政坛的时候,当时的执政韩不信的父亲韩起就对赵鞅多方提携,才使得二十岁的赵鞅在晋国站住了脚跟。现在又是韩不信多方运作才使得赵鞅从晋阳突围出来。

  望着一天天变老的韩不信,赵鞅心中有诸多的感慨,“哎………,韩大人啊韩大人,不知不觉你也老了。”

  “可不是吗,我老了,你还年轻吗?”韩不信笑着对赵鞅道。

  “你说的对啊,我也不年轻了。”赵鞅望着一边的韩庚道:“今后的天下就要靠他们了。”

  说道这一点,赵鞅的心中突然涌上一点点的不安,不过这一点点的不安很快就被对方的劝酒给压了下去。

  两人继续喝着酒,不觉间外面已经飘起了雪花。

  春秋时期没有暖冬这一说,晋国地处北方,植被良好,每年冬天都是大雪覆盖。当赵鞅走出韩府的时候,外面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赵鞅望着车外的雪花,心理暖暖的。

  已经是腊月底,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

  赵鞅眯着眼,看着雪花一片片的落进车里,轻轻的说道:“瑞雪兆丰年啊!”


第三十九章 恍然大悟


  晋阳赵府。

  从韩府回来,赵鞅一直在等着智跞找自己商谈六卿的事情,但是一连几天过去,人家并没有来找自己来商谈此事。难道是智跞把这事给忘了吗?还是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呢?

  其实都不是,那是因为这一年的一件大事要来了。

  一年到头了,该过年了。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想歇歇了,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现在都忙着过年了,国家的事情也该放一放了,所以就没人来找他商议了。

  转眼就到了除夕夜,这天晚上赵鞅置酒将赵伯鲁、赵无恤、赵罗几个孩子以及董安于、姑布子卿等重要家臣叫到府里一起吃年夜饭。

  众人坐定后,赵鞅感慨的说道:“今年的年夜饭非同一般啊,一个月前我是连想都不敢想还能在绛都过年!哎,谁会知道事情发展竟然是如此之快。这次我赵氏能够死里脱险还是要感谢各位的大力帮助。我提议为我们能够战胜二卿,重新回到绛都干一樽。”

  “好———”大家一起相应道,随后大家一起喝干。

  在赵鞅的提议下,一家人吃的是其乐融融,有说有笑,屋子里充满了欢笑之声。

  长公子赵伯鲁道:“诸位,我看赵氏这次能够脱险全仰仗父亲的英明领导,临危不乱,我敬父亲一樽。”

  众人听罢一起道:“我们一起敬赵大人一樽。”

  “好好好,一起喝。”既然孩子能够主动向自己敬酒,以往的恩怨就这样一起过去了。

  “好———”赵鞅也不推辞,“大家一起喝。”说完赵鞅一口喝下,大家也跟着喝完。

  随后,赵鞅长叹一声,“说实在的这次脱险除了我们自己努力之外,还多亏了韩魏智三家的鼎力帮助才得以成功,天下事最难的莫过于人情了,这次欠下三家各位大人这么大的人情,无以回报啊!”

  赵鞅虽是感叹,但是聪明的董安于却听出了不同的味道:“难道主公是遇到什么难事了,不妨说出来听听。”

  赵鞅望了一眼在座说道:“你们有所不知,上次韩大人请我去他府上喝酒时提及,就在我们被困晋阳的时候,执政智大人曾与韩魏两家商议过晋阳之战后晋国的六卿制度,他打算用范皋夷和梁婴父接替范吉射与中行寅来担当以后六卿的位置,我听了也甚是为难啊!”

  赵鞅话落,众人都感到有些意外,必定现在二卿刚刚被赶出晋国,国内尚不稳定,如此急不可耐的商议二卿之后的卿位问题,有那么一点点不合时宜。姑布子卿听罢道:“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事先没有一点迹象?”

  “那时候我等一直被困在晋阳,怎么会知道?再说现在这只是个设想,单等我回来后再最后确定后,然后四卿一起向国君禀报,等待国君定夺。”

  听完之后,董安于急切的说道:“主公,这么说这事还只是一个提议,还没有形成决议。那我就一定要告诉主公,主公你万万不可答应呀!”

  赵鞅望着董安于,“为何?”

  “一则是当下的范氏虽说被打败但是他们在晋国的实力依然不小,如果让范皋夷接替范吉射当范氏宗主,那么范氏将及有可能会重新笼络在一起,再次成为晋国最大的一支力量,加之这事一旦促成范皋夷将会感激智跞对他的帮助,很自然会与智氏绑在一起共进退;二则梁婴父本来就是势利之徒,更是智氏的家臣,还是赵氏的世代敌。一旦进入世卿,无疑会使得智氏的力量大增,你想一想,一个是依旧强大的范氏,一个是当着正卿又即将领导智氏、范氏、梁氏的智氏,这些人一旦都进入朝廷,我们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这个我也知道,但是不管如何,智氏在这次战斗中能够站在我们一边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果没有智氏单凭韩魏两家根本就不可能打败范氏二卿,更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智氏有恩与我们;一旦智大人向我开口,我真的很难拒绝呀!”

  说完,赵鞅一口喝干了一樽。

  姑布子卿:“这事确实有点难,千难万难,人情最难,不过只要我们好好再想办法,总会有出路的。”

  董安于稍作思考说道:“其实这事说难也不难办,主公只要记住一个字就行。”

  “哪个字?”

  “拖…………”

  “拖?怎么可能一直拖下去?我担心过完年智氏大人就会提及此事。”

  “如果智大人提起此事,主公只用说现在范氏二卿尚在人世,此时提此事不符合晋国的六卿制度,等到彻底消灭后,再行废立之事。”

  “也好,不过我担心的是一直拖着也不是长久之计。”

  董安于微微一笑,“主公可曾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智大人年事已高,春秋还有多少呢?我听说上次绛都之战的时候,智大人可是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再说追剿二卿也不会是一半年就能结束的事情,到那时说不定智大人的身体早就撑不去了。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及此事的人也就失去了耐心,一旦没人主动提及此事,你也就不用为难了。”

  “说的也是,说不定几年之后智大人早就去世了,也就没人为难大人了。”姑布子卿想了想也说道。

  赵鞅一听心理稍稍有些安慰,不过转眼一想道,“就算是不用这二人,但是晋国的六卿制度还得执行啊!六卿不完整,晋国的政事怎么办?”

  董安于听罢道:“主公,我就不明白了,晋国为什么要六卿执政呢?四卿执政难道不好吗?难道不更利于政令统一吗?”

  四卿执政?

  赵鞅睁大眼睛,“你说什么,在晋国实行四卿执政?打破几百年的执政方式?”

  董安于望着他坚定的说道:“对,就是四卿执政,难道不可以吗?”

  “四卿执政?”赵鞅认认真真的思考着董安于的建议。

  “四卿也可以执政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