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宋末玩三国-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完此语,赵构又压低声音:“若孤如此行事,只恐必惹得父皇心腹不喜!如今立储之事未定,又岂能得罪于彼等?”(政和五年赵桓就已经立为太子,此处为剧情需要,便作延后。)
  秦桧淡然一笑,便开口道:“得罪于彼等又如何?彼等但依附于官家,官家言一,彼等不敢言二。若是官家属意殿下,彼等必不能阻之;若是官家属意他人,彼等亦不能劝之。殿下得彼等之助,又有何益?与彼等为仇,又有何害?皇储之事,正为官家乾纲独断,岂容彼等置喙?”
  赵构也是淡然一笑,便摇头道:“孤欲求贤名,又于何处不可得?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何必与彼等为敌?”
  秦桧也摇头道:“非也!下官之所以力主抗金,虽为殿下求取贤名,却又正为立储之事,故此即便违逆官家,得罪彼等,亦请殿下勉为一试。”
  说完此语,秦桧又跪伏于地,且开口道:“殿下遇臣之恩甚厚,臣长恨不能以死报之。殿下既于其他诸王同出官家膝下,臣又岂忍见得殿下他日南面称臣?太子之位,臣自当为殿下夺之。且请殿下休要迟疑!”
  赵构闻言颇为感动,赶紧起身将秦桧扶起,便开口道:“会之既为孤王谋主,自当以生死相托。只会之方才之言何意?何以金人南下便关乎立储之事?”
  秦桧顺势站起身来,便开口道:“前番臣数度献策,替殿下求取贤名,便是为了皇储之位。殿下未曾听闻乎?所谓盛世立长,乱世立贤。若是太平时间,定王(宋钦宗赵桓)身为长子,已然占尽优势。唯有天下大乱,陛下也好,朝臣也好,为了江山社稷,这才会传位贤王。”
  赵构闻言稍一沉吟,便试探着开口道:“会之之意?可是引动宋金开战,缔造乱世?”
  秦桧便笑了起来,开口道:“依殿下之意,金人南下,我朝能御之否?”
  赵构便开口道:“若论兵力,金人彪悍无比,我朝自是不能力敌。然则我朝亦有地利为恃,金人未必便能讨得便宜。”
  秦桧闻言大笑,心说道:“地利算个毛,只要殿下肯出手作内应,再好的地利也抵挡不住金人。”
  然则此话现在还不是说的时候。
  当下秦桧便开口道:“纵观历朝历代皇位传承,但凡以庶夺嫡,以次夺长者,要么便是身负贤名,要么便是是手掌兵权。但以唐太宗、隋炀帝为例,二人之所以夺位成功,便是贤名、兵权二者并具。前番殿下欲联姻西军将门,无非便是为了兵权。如今若得两国交战,殿下此愿必偿。”
  不待赵构发问,秦桧又接着解释道:“待到两军对峙,殿下可自请领兵北上。定王文弱,又如何敢上阵?又如何敢与殿下相争?待到殿下手掌兵权,臣再以计策辅之,若能胜得一二阵,则殿下勇武之名自当传遍天下。待到陛下百年之时,金人犹自未灭,如此陛下又岂肯将帝位传于赵桓?独不惧江山为金人所夺乎?如此殿下太子之位已有七分胜算。”
  接着秦桧又压低声音:“到得此时,殿下既有贤名在身,又有兵权在手,万一有缓急之事,犹自可以凭贤名招抚朝臣,凭兵马扫荡不臣!”
  赵构闻言又惊又喜,战栗不已,只双手捂耳,口中乱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秦桧心知这货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却也不说破,只叉手侍立于一旁,不复再言。
  果然,过得半晌,赵构便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开口道:“只恐孤未必便能劝得陛下出兵相抗。此事,会之可有妙计?”


第384章 原来坑的是金人(七)
  听得赵构此问,秦桧便笑道:“眼前正有二人可用!有得此二人出手,则陛下必定转换新意。”
  赵构便开口问道:“敢问是何二人?”
  秦桧便开口道:“一为王黼王宰执。据宫中眼线传回消息,陛下接见王黼之后,又紧急诏命蔡京入见。若是臣所料不差,蔡京必定主张议和。如今王黼虽得相位,却时时忧心蔡京复相。当初童贯便以不再支持蔡京复相为代价,王黼便欣然许诺由其领兵复燕,可见王黼惧蔡京之深也!”
  赵构抚掌大叹:“果为其人也!”
  秦桧便继续开口道:“金人南侵,蔡京便主张议和。殿下既为贤王,闻听得此事自然是义愤填膺。唯有人单势薄,便不得不于王黼相商,且欲要联手王黼一同进言陛下,当遣军北上抵抗为上,万不可轻言议和。到得此时,殿下便可抽身而退,其余之事王黼自当尽全力支吾。”
  赵构稍一沉吟,便开口道:“只王黼能说动陛下否?”
  秦桧便摇头笑道:“王宰执但知敛财而已,于军国大事却一窍不通,陛下又安肯从其之言?此着不过欲要借其权势而已!彼既身为宰辅,背后自然有一帮拥趸,王黼主意已定,麾下拥趸便不得不主张抗敌。陛下见得群臣纷纷言战,虽不至于遂下决断,多少也会有几分动摇。”
  赵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另一人为谁?”
  秦桧便开口道:“李纲李伯纪。此人耿直无比,再加之胆大包天,上次因种世道之事,竟然敢抬棺哭太庙,几乎弄得陛下下不得台来。若此人得知官家欲要议和,哪怕是碰死阶前,亦必会劝陛下回转心意。”
  赵构一听得种世道之事,瞬间大怒,便开口道:“当日明明已是死局,谁料得竟让种世道此贼逃得生天。”
  秦桧便开口道:“事后臣也几番查证,原来却是李彦无意之言。”
  赵构便看了过来,反问道:“果然是无意之言?”
  秦桧便摇头道:“这世上哪有如此巧合之事,想来便是种世道背后有得高人献策。一招剑走偏锋,以折损宝刀相献,便引得陛下睹物思人,这才让种世道逃得一命。”
  赵构赶紧追问道:“可知是何人献策?”
  秦桧继续摇头:“民间藏龙卧虎,又岂能一一查证!”
  赵构犹自不忿,便暴喝道:“若让孤得知何人所为,必亲手斩其首级。”
  到了这里,赵构才猛然想起方才似乎是跑题了,便赶紧叫来侍卫,命其前去召李纲前来商议。
  待到侍卫既去,秦桧便继续开口道:“若得李伯纪出手,此事便成了一半。”
  花费了如此多功夫,事情才成了一半?
  当下赵构便继续问道:“然则另外一半又当如何?”
  秦桧便笑道:“王将明也好,李伯纪也好,皆不过臣子。为人臣者又岂能抢为君者的风头?这决胜的一击,自然得殿下亲自出手!”
  听得此话,赵构颇为满意,便开口道:“会之莫非已有成算?”
  秦桧笑道:“有得王将明同李伯纪出手,必然让陛下下不得台来。如今殿下所急需者,便是为陛下铸就一台阶,以保圣上脸面。此策其实也很简单,无非便是和稀泥。待到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殿下当亲自入宫求见陛下,且献上一两全其美之计。此计其实也很简单,便是先行发兵抵挡为主,若是战而能胜,自是不用再说其他。万一兵锋受挫,此时再行议和不晚。”
  赵构便叹道:“以朝廷士卒战力,又如何是金人对手?只恐最后的结局仍然是议和。既是如此,我等不过徒费手脚而已。”
  秦桧便摇头道:“非也!臣所忧心者,便是陛下一心议和,不肯于金人交战。只要两军兵锋一交,臣自有后手,可使两国必不能议和。”
  赵构闻言大喜,便开口道:“未知是何妙策?”
  秦桧笑了笑,便朝赵构行了一礼,且开口道:“此计尚且未到说的时候。臣若于此时说出,徒陷殿下于不忠不义之地。”
  赵构闻言已知其意,秦桧这计策八成见不得光,当下也不再追问。
  正在此时,便有侍卫来报,只言梁溪先生求见。(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
  赵构同秦桧相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
  不多时,李纲入见,便见的书房内赵构同秦桧一脸阴郁,正对坐无语。
  金人南侵之事今日这才传来,王公大臣之类的消息灵通,故此早早便已经得知此事。李纲此时又不是重臣,却未曾闻听得风声。
  见得房内二人如此模样,李纲便开口道:“康王召下官前来,可是有何吩咐?”
  赵构也不言语,但仰头长叹。
  秦桧却站起身来,朝李纲深深一揖,便开口道:“桧今日表章既上,只恐必有杀身之祸。为国尽忠,本应死亦无怨!唯有老母在堂,妻子待哺,实有几分放心不下。伯纪兄忠义,日后敢请照拂一二!”
  这是要托孤啊!李纲闻言大惊,赶紧起身避礼之余,便朝赵构问道:“敢问康王,朝中到底有何大事。何以会之兄竟然有此语?”
  赵构便站起身来,示意二人坐下,且开口道:“伯纪尚且未闻否?今日童贯急报,金人已然犯边,请朝廷速发援兵为助。然则事后又有风声传来,官家并无遣兵抵抗之心,反倒有议和之意。故此会之便欲要效仿伯纪前番所为,先上表章力主抗金。若是官家不用,复抬棺哭太庙!”
  李纲闻言又是大惊,赶紧开口道:“金人果然南下?”
  赵构便开口道:“童贯曾占据得析津府,几复得南京道。然则金人前锋以擒拿天祚帝相欺,诈入得南京道,陡然偷袭童贯大军。如今童贯已然退守紫荆关,且为金人攻打甚急。金人只一面攻打紫荆关,却又一面南侵雄州等地。此外,金人尚且于中京道大发兵马南下,如今正为耶律大石拼死阻拦于杀虎口。金人彪悍无比,耶律大石不过辽国残将,又如何能抵挡许久?待到两股金人一旦汇合,必定南下直扑汴梁!”
  李纲闻言又是大惊,便开口道:“康王手中可有童道夫告急文书?下官请借一观。”
  赵构便开口道:“此文书已至银台司,如今银台司人人皆知。”
  李纲低头沉吟。
  旁边秦桧便趁机补刀,先朝赵构开口道:“万一官家诏书既下,又如何肯收回?此事宜早不宜迟,下官先行告退,且前去草拟表章。”
  又朝李纲行礼道:“伯纪兄,日后还请多多费心。”
  赵构闻言大叹!
  秦桧转身正要离去,却为李纲伸手拦住。
  却见得李纲开口道:“会之兄且慢!此等美事,何妨相让于吾?家中兄弟数人,虽缺吾一人,亦足以奉养父母百年。兄弟和睦,有得彼等照料,亦不至于令妻子有饥馁之虞。”
  又转身朝赵构开口道:“下官这边前去银台司,待核实得此事,自当即刻拜表。”
  说完此语,也不待二人反应过来,李纲朝赵构行得一礼,便退了出去。正可谓来也匆匆,却也匆匆。
  待到李纲既去,赵构秦桧二人相视大笑。
  如今既然搞定了李纲,接下来便是引动王黼出手了。
  二人便联袂往王黼府第而来,又是一番双簧演下来,便引动得王黼大怒,赶紧召集众拥趸,一起上表请求遣兵抵挡金人。
  往日里这种表章自然是王黼自己处理。唯有此次正要让官家明白百官心思,也有暗中向官家施压之意,故此王黼便借口避嫌,且命人将表章一起送入大内,恭请陛下圣裁。
  前文便已经说过,宋徽宗平日里不怎么看奏章,大多交由王黼处理。
  如今猛然见得上百本奏章前来,宋徽宗自然大惊,百官竟然全部上表了?这要是一个弄不好便会于史书上留下污名。
  为了自己名声,赵佶也难得地勤政了一回,便命人备下香榻,自己躺于其上歇息,且使读折官员一一读来。
  第一封,力主抗金;第二封,力主抗金;第三封,还是力主抗金……
  连着听了十来封奏折,见得封封皆是力主抗金,赵佶也不由得犹豫起来。
  今日百官一齐上表,人人皆主张抗金,自己若是便行议和,只恐必失百官之意,若是果然发兵抵抗,又恐不能必胜。
  实在是难以决断,宋徽宗也只能将这些表章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也是一种态度。
  见得陛下犹自在动摇,到得第二日,百官更是疯狂上表,且言辞比昨日更为激进。
  有官员扬言碰死阶前,也有官员欲要效仿李纲,往哭太庙。
  宋徽宗自是头疼不已。
  这些人只说不做的激进官员还算好,唯有只做不说的李纲更令人头疼。
  这货早早便已经备得表章,朝服跪于皇宫之前,欲要求见官家面禀。
  这种时候,宋徽宗又如何敢见?
  正是因为国朝善待文官,与士大夫共天下,便引得文官们嚣张无比。
  若果然相见,必定有一番辩论,到时候必为李纲喷一头口水不说,又恐为其所驳倒,无端失了脸面。
  关键是这种事情宋徽宗还不能翻脸。就好比你家出了点事情,周围邻舍一起前来安慰,且给你乱出主意。
  虽则这种主意听起来匪夷所思,你也不能相骂,反而得出言感激,否则日后你再碰到点事情,还有谁肯来?
  到得此时,宋徽宗唯一能想起来的便是蔡京。这主意既然是你出得,出了事情你就得出面摆平。
  于蔡京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便是为了复相而已。如今王黼闹得越凶,越能引起陛下反感,自己越能早日复相。
  故此蔡京明明有制衡手段,却不肯使出来,只一味的装软弱。
  不仅如此,这货犹自看热闹不嫌大,且命自己未曾暴露的党徒也相跟着王黼瞎闹。
  面对着众文官气势汹汹的逼宫,宋徽宗也只能装起死狗来,每日间但托病藏于宫内,既不肯批阅奏章,也不敢与百官相见。
  如此过得两日,汴梁内已是满城风雨。
  见得时机已至,自然就轮到赵构出来收拾残局了。
  官家既然病了,身为人臣,身为人子自当前往探视。
  待见得宋徽宗,赵构不由得流下泪来,只拜服于地,且开口道:“儿臣数日不曾入宫问安,谁料得父皇竟清减许多,想来便是每日间国事操劳之故。”
  一听得赵构提及国事,宋徽宗又头疼起来。好在这事情赵构竟然未曾掺合。当下宋徽宗便开口道:“吾儿久负贤王之名,但凡京中不平事,吾儿总是仗义执言。谁料得此番竟未掺合,吾心实慰!”
  赵构便磕头道:“此等国事,自当父皇乾纲独断。儿臣所言者,敢言者,皆不过小事而已。实不敢妄言国事。”
  宋徽宗闻言大叹:“若彼等皆如皇儿般识得大体,朕又何以烦恼至此。”
  赵构继续磕头道:“为君父分忧,乃人臣、人子之本分。儿臣斗胆,愿替父皇平息得此事。”
  宋徽宗闻言大喜,便开口道:“吾儿有何妙计?且起来说话!”
  赵构继续磕了一个头,这才站起身来,作揖道:“彼等所以闹腾者,但为战和二字而已。既是如此,父皇何不顺其意而为之?”
  宋徽宗便摇头道:“我朝承平日久,又岂是金人对手?万一战事既开,必惹得万民荼毒。朕为万民计,不得不以和为意。”
  赵构便继续开口道:“父皇仁厚爱民之心,奈何彼等不知?既是如此,莫如阳为战,阴为和;先为战,后为和。”
  这话颇有新意,宋徽宗有点兴趣了,便开口道:“吾儿只说当如何行事?”
  赵构便开口道:“父皇可遣兵北上,阳为与金人争战之势,实在严令大军以保守边境为要。金人若果然南下,必与我军交战。若我军能保守得边境不失,如此自然是最好。若果不能,此时再言议和不晚。”
  这个可以有!
  众文官只请遣兵北上与金人争战,如今经过赵构之口,便折中了一下,变成保守边境,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与众文官而言,其实也是于王黼而言,只要不是直接议和就好,如此便能压过蔡京风头。
  于宋徽宗而言,只要不是主动与金人争战便好。保守城池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总不能你来打我,我还不抵抗了?
  更何况万一守不住边境,还可以议和嘛!
  到时候有得铁一般的事实在,百官也必然不再坚持。
  如此简单的办法,自己竟然没想到,可见是被百官给气糊涂了。


第385章 原来坑的是金人(八)
  正所谓风起于清萍之末。
  童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不过偷了一回人而已,何况天祚帝还没到手,结果一步一步下来,便引得天下震荡。
  早知如此,要个毛天祚帝啊!
  如今说什么都晚了,天下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南京道内,完颜斡鲁正领大军欲要找自己报仇。
  好在自己得赵良嗣之策,逃过一劫不说,尚且将对手困于南京道,旦夕饿死。
  北面,中京道大批金人正在死命攻打杀虎口,也不知道耶律大石这货顶不顶得住?
  因自己随手之举,金国近半兵力已经被吸引来南京道。
  宋国朝廷也已经传来风声,陛下数日前颁下诏书,于京畿附近的京东东路,京东西路调集得十五万军,不日北上为援。除此之外,尚且有诏令传去永兴军路,命十万西军兵马为备,随时准备东来增援。
  加上前次遣来拱卫雄州的五万兵马,朝廷出动的兵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