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尽管高层达成共识,在随后的几年里收购之事却很难推进。

便是在形势胶着的情形下,裴学德请动叶莺出山。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叶莺的超乎寻常的外交斡旋能力以及独特的女性魅力,让柯达战略得以实现。柯达购并案涉及六个省市、十个城市、四大部委(国家计委、化工部、轻工部和国家外经贸部),叶莺穿行中间,翩跹上下,巧手解结,用短短一年时间就让购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1998年3月23日,裴学德在罗切斯特柯达总部宣布,柯达以十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全行业的协议定局。这就是著名的改变了中国胶卷业历史的“98协议”。

在相继消化了六家胶卷企业之后,柯达一直没有能够吃下中国最大的胶卷企业保定乐凯,这也成为1998年之后,叶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在把六家陷入绝境的胶卷企业卖出之后,中国政界和学界对于是否把“最后之硕果”乐凯也交给柯达,存在巨大的分歧,而乐凯公司对被并购当然心有不甘,更为微妙的是,已经被逼到墙角的日本富士也抓紧与乐凯谈判。当时形势下叶莺几乎每月都赶到保定,与乐凯方面谈判有关事宜。2003年夏天,媒体突然曝光,乐凯与富士的秘密合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时刻,惟一剩下的细节是富士提出的控股条件还未被有关方面认可。叶莺当机立断,放弃之前坚持的全资收购条件,提出参股新案,同时,她斡旋于罗切斯特、北京和保定各地,紧密磋商。最终,眼看已经板上钉钉的富士方案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2003年10月,柯达与乐凯火线签约,以总值一亿美元的现金、设备和技术,换取乐凯20%的股份,至此,中国胶卷工业的七家企业全数与柯达合资。叶莺笑称,“我们用一颗棋子扭转了整个战局”。

正是由于叶莺的运作之功,在全球市场上,被富士打得晕头转向的“黄色巨人”终于在中国找回了尊严。1997年,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70%,到2001年,柯达的份额反超至67%。到2005年前后,柯达每年六十亿美元的全球采购,有六分之一来自中国,95%以上的柯达数码相机在中国生产。叶莺还把全国九千二百多家彩冲店中的两千家改造成为数码影像店,打造了一张无比庞大的数码彩扩网络,把中国市场变成了柯达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在她到来之前,中国是柯达的第十七大市场。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对数码技术不够敏感以及战略上的一再迟疑,柯达在全球市场步步败退,2002年,全球数码相机首度超过传统相机,而柯达却仍然坚持传统的胶卷市场。2004年柯达亏损一亿一千三百万美元,2005年亏损七亿九千九百万美元,2006年亏损三亿四千六百万美元,2007年,柯达为业务重组又花了六亿美元。2005年,一直对叶莺十分倚重的邓凯达因战略失措而离开柯达,有人甚至指责说,正是因为投入巨资收购中国的胶卷企业,并对此寄予了过大的期望,影响了柯达全球业务的转型。如果此论成立,那么,战功显赫的叶莺竟成“罪人”。

2007年底,柯达宣布退出乐凯,随着柯达的退出,一场历时十年之久的全行业购并战略宣告失利。十年间,具有超级商业才能的叶莺投注全部心血,在中国市场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可是同时,柯达却失去了整个战役。

◆加盟柯达

时间停在1997年的早春,没有人能够断定,大谈判的进行离朱铬基和裴学德1994年共识的初衷是近了,还是远了。

已长达三年的谈判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朱铬基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但民族主义的风暴把这一切冲刷得面目模糊;裴学德希望柯达抓住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但这个国家形势的变化有些不可捉摸,而老对手富士和阿克发已经出手阻击,罗切斯特的反对声音也高了好几个分贝,谁来帮助柯达把握大谈判的最后进程?

“Ying,你过来吧,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裴学德热切召唤叶莺加人大谈判。

当时,身材娇小、装扮人时的叶莺刚刚被美国政府从台湾调到北京,成为美国驻京外交官的第一位女性,担任仅次于驻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那个时候,正是中美关系的低潮,李登辉刚从美国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后返回台湾。中国人被激怒了,对美国人给李登辉这个表演的机会十分生气,大使馆死气沉沉,商务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叶很清楚,这个时候派她到北京的苦心。一个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就这样几近完成,谁都知道来到中国政治心脏北京开始外交生涯的意味。

叶莺是一个很“性感”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绝不肯素面示人。在离台赴京前,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一改自己厚重的政经风格,相当细腻地描写了这位活跃于政坛的女人: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让她笑起来,显得分外神采飞扬……《天下》形容她“翩翩周旋于两岸三地”。叶莺果然带着这些神采,翩翩而来。

一个性感的女外交官加入了大谈判,这本身就很有噱头。但裴学德急切召唤叶莺加盟的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叶莺的独特经历,以及由此造就的她对中国事务不寻常的理解和把握。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叶莺的人生。

叶莺生在北京,却在台湾长大,母亲在她两个月时便去世,她由一生戎马的父亲一手带大。

但这个家庭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不像今天风靡一时的清官戏中在两岸三地间飞来飞去的小燕子、公主格格那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叶的家族早就在中国历史裹挟的风浪中颠簸。

正如当时许多对中国前途充满关切的年轻人那样,父亲信仰了当时在中国极富有号召力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众所周知,后来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退台湾。父亲和襁褓中的叶莺分别辗转去到台湾。父亲没有再娶,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独生女身上。

作为掌上明珠,叶莺却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和教育。

叶家这位大小姐就这样长成。父辈的命运不能不在叶莺心里留下印痕,但她笃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她心中的女孩,最初梦想的是那翩翩起舞的芭蕾,但芭蕾梦最终还是埋在了心底。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叶莺开始在新闻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她曾独家专访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叶莺投身于美国外交界,开始职业外交官的梦想。

当时,中国还陷于十年内乱,美国外交官政策集中在印度支那,对大陆“隔岸观火”。叶莺作为美国外交官在缅甸初试身手,与各色各样的外交官打交道,看惯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外交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朝鲜的外交官与韩国外交官大打出手,北越的外交官与美国外交官握手后赶快用手帕擦手……这对于外交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场。随后,叶莺被派驻香港,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陆新的大变局:“四人帮”下台,中国从“十年内乱”中走出。

1978年,叶莺离开美国政府,进入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工作,时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行双语运动,叶莺与《海峡时报》有一个合作,就是把中国历史故事用最简单、最白的话写出来。李光耀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只是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得英语的后果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分内心的自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在参与这样富有远见的事情后,叶莺回到了美国,加盟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或许是一个命运最大的安排,她遇上了当时最大的新闻:邓小平访美。

1979年,叶莺作为NBC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她此后的生命轨迹就在冥冥中只与一个主题有关了——中国。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永久回味的年代: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

这些镜头通过卫星都传回了中国大陆。刚刚从动乱中回过神的中国人,新奇地看着这些感叹不已。叶莺亲身经历了这样非凡的时刻。在最光辉的晚上,叶莺出现在面向亿万中国人转播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镜头中,在半个小时的现场转播中,独担大任。如果以当时的收视率衡量,一个电视从业者已经足可以“封山”。

“中国要走商务的路。”叶莺感悟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变革精神。

此时的叶莺“扣上了非常重要的时间环节”,加入美国国务院,走出无冕之王的光环,再次进入外交界。

1982年,作为美国商务外交官,她来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南方重镇——广州。“那是广州的鼎盛时代,全世界最大的七个石油公司都在广州,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大亚湾的核电站正在兴建……全国所有的重心都在广州……”广州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此时的广东已经开始了一场迄今看来依旧堪称伟大的实验,领跑中国。那时广州只有两个总领事馆——日本、美国,最活跃的是美国领事馆,最活跃的商务外交官是叶莺。在中国南方充满梦想的舞台上,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活力和才能。

从深圳机场获得美国政府基金支助的可研报告,到深圳百事可乐的工厂,可口可乐的福建瓶装厂,直至柯达在厦门转让设备给福达的“草原二号”的签约典礼……叶莺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中美经贸场合,异常活跃。这位女外交官并非只是停留在这些鲜花与美酒之中,她也看到了水下的暗流,美国大企业与中国环境冲突频繁。她亲身介入其间,处理那些根本没有巨额商业合同签约典礼那样风光的事情。这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之间另一面的真实。

中国南方正在狂飙突进的经济运动,显然让叶莺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和把握了一个新兴的中国和她赖以新生的力量。她确信这些生机勃勃的新力量一定会将中国带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印象一直跟随着叶莺来到香港,赴任美国驻香港商务署署长。。电子书下载

以至于五年后,在香港商会做告别演讲,她做了一个“双城记”的演讲来比较香港与广州:“在香港每一件事都是可能的,而在广州每一件事都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它走到所有城市的前面。”这些切身体验的东西,实际也成为十五年后,她决定以柯达使者的身份再续中国之旅的最根本的东西。

1991年,叶莺到了台北。因为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是外交官事业的坟墓,叶莺受命以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的身份,“扭转这个方向”。

台湾当时面临的问题不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而是中小企业怎么到全球探路。

这位女外交官充分利用了自己造势的能力,以大胆前卫的“美国周”打开局面。叶莺通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摩托罗拉的技术支援,邀请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前任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振甫在开幕典礼中,通过卫星对话。后来,叶莺又导演了一出轰动台湾的“商务秀”,“天王级”

企业家的第二代,太平洋集团的孙道存、大同集团的林蔚山、威京集团的沈庆京等组成十大“名模”在舞台上走模特步,美国外交官也上台做秀……在这些轰动一时的大场面中,叶莺制造话题的能力,对每一个细节的掌控,都已经相当纯熟。

在以白人男性为主的美国政坛,从美国人的部属到美国人主管,作为当时美国商务部惟一转战两岸三地的女性官员,为何能在美国两岸三地的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天下》杂志在叶莺离台赴京之前,曾试图揭开面纱:记者的资历,让她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拥有很强的造势能力;善于梳理人脉,“关系能够战胜一切条条框框,这是叶莺在大陆最深刻的体验,也是她在大陆无所不能的关键”;想在美国政坛出人头地,做事狠拼,个性中有男性的豪爽,行事果断……这些蕴藏在时髦女性风采之后的特质,让《天下》的人物特写入木三分。

从1982年叶莺来到广州,历经香港、台北的商务生涯,再回到北京,在这四个地区长达十五年的生活,使叶莺几乎见证了大中华区经济的整体崛起。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而她作为商务外交官游走于政经之间,周旋于各种人物之间,这包括地方的“诸侯大员”,也包括中央的领导人物,她拥有了与中国政府交往的丰富经验,她也接触到中外众多的商业精英,参与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的众多项目,形成了对中国事务真实深入的见解,拥有了相当广泛的人脉…而这些恰恰都是柯达在全行业合资计划谈判中最需要的财富。

裴学德显然深深明白叶莺的分量,裴学德在摩托罗拉的时候,就曾经向叶莺发出加盟的邀请,现在他再一次发出邀请。

此前从没有想过从商的叶莺被面前这个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所包含的挑战与风险成为致命的诱惑。“那是一个极为性感的项目”,多年后,叶莺在中国媒体面前依旧兴奋难耐。为了一个“性感”的项目,叶莺心甘情愿离开美国政府的职位,加盟柯达。

◆艰难谈判

1997年元旦,叶莺正式加盟柯达,随即就上了谈判桌。

但首次谈判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当时,她要面对的公元厂是一个负债最大的感光企业,但有自己曾经的辉煌,而且因为与日本富士的合作,有富士的文化浸润。

在公元厂会议室展开的谈判,相当艰苦。一直从1月14日上午九点开始,直到第二天早晨七点才结束。

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在没有暖气的公元厂会议室谈判的双方,到半夜时分,已经是“饥寒交迫”。一些有趣的插曲,将双方的较量延续。因为当年在引进富士彩色胶卷生产线的过程中,公元厂的代表在与日本人的较量中,对于马拉松式的谈判相当富有经验,所以对于这种整晚的谈判,他们有足够的耐力和心理准备。而柯达的谈判代表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细节。当时,公元厂招待美国客人的饼干,有些陈旧,气味有些熏人,无法入口。叶莺和柯达的主谈小组,只好饿着肚子,与补充了新鲜饼干的公元厂谈判代表,接着再谈到天亮。这个细节,原公元厂的一个主要谈判代表,在相隔七年之后,才亲口告诉叶莺,当年之所以用“旧饼干”招待柯达的谈判组,就是想挫挫美国人的锐气,让这些饥肠辘辘的美国人在谈判桌上,没有那么咄咄逼人。

七年后,叶莺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在那个“饥寒交迫”的会议室里所发生的事情:在连续谈了十几个小时陷入僵局后,性急的她将另一位柯达谈判组成员——一直“喋喋不休”向中方大谈法律条文的美国律师推出了会场,此时她忘记自己已经下海了,还以为自己是美国的外交官;而后来她穿着高跟鞋的脚麻木了,在站起来画一个图表时,她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图板前的,而现场的柯达女翻译已经倒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在这场可能都有些“狼狈”的交锋中,叶莺发现了问题所在:公元厂没有把自己实际的需求说清楚,而美方却对法律文件的要求很严格。64J唯一安全的是寻求法律的网,但一张纸是绑不出服服帖帖的合作的,你就算文件堆到天花板又怎样。”叶莺剖析了谈判的要义,“成功的谈判不是谈判高手具备的条件,而是谈判主题具备的内容:甲方要的,乙方要满足的,需求来自双方,能提供什么,能给的是什么。谈判就是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朱老板”和“裴老板”那里,这是一个相当朴素的内容:后者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但明白非常吃钱,是想用巨额投入赢得一定的排他性市场壁垒;前者显然是想用市场换取技术、资金,解除沉重的债务包袱,来提升中国感光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到底你能给多少?我要付出的是多少?”

叶莺竭力寻找这个平衡点。一些深度参与谈判的中方人员如此评价叶莺:

第一次看到她觉得反应非常快,而且什么语言都会,粤语、闽南语、英语和普通话。思维很活跃,人很活跃。她对大局的把握、对谈判进程的把握都非常到位,通过她来加强一些沟通,双方取得了信任,推动化解了一些僵局。开始我们有些基本的东西僵住了。有些老外必须看到白纸黑字才相信这些事,而中国有时候就是点到为止。  因为我们作为集体的代表,我们背后有省、市,有国家,很多东西你去哪里拿白纸黑字?所以在这个时候,怎么往下走,她在这里起了很多的作用。也就是说她对中外的习惯比较了解。

在公元厂的谈判通宵进行,到后半夜时,翻译小姐终于在冻饿交加之下,倒在沙发上“昏睡”了过去。但谈判没有停,凌晨两点多后,汕头市李雄副市长加入谈判。

在1月15日6点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