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蓝白社-第5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髂险鄯担鄯凳保魅肓饲嗪:H缓笄嗪:粕险牵寤鞒鲆惶鹾樱簿褪腔坪恿魅肭嗪:至魅耄绦鳎保钡狡盍铰龃笥碓淇幕健!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
  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的有点冤。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
  也就是说,鲧一通操作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传说息壤是自己会变多的土,东汉高诱注解说:“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这个注解,误导了人们将近两千年,直接给鲧禹治水更添了神话色彩。也给现代洪荒流小说,增添了一大先天灵宝。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人,这个高诱,也是注解‘嫦娥,羿妻也’,给俩大上古人物发结婚证的家伙。
  也就是说,他两个注解,一个设定了息壤这样的神话物品,一个开辟了嫦娥后羿的爱情故事。
  牛逼!
  于是乎,到了晋朝郭璞注,跟着写道:“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息壤吗?也许他们只是故意神异上古人物罢了。
  《说文》:壤,柔土也。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地》说: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说:地之缓肥曰壤。
  也就是说,肥沃缓和的土地就是叫‘壤’。
  三国时期的郑玄你们应该听过,经学大家,他注解周礼写:“壤,亦土也,变言耳。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稼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我就不翻译了,直接告诉你们,壤,是对一种特定土的名称。
  野外自己长草生花的地,叫土。而能被人用来耕种庄稼的土,则叫壤。
  可耕之地的意思而已。而壤上长着庄稼,划分成一块块的则叫田。
  那什么叫息呢?
  这个没啥好说的,息,出入气也。
  于是息壤,鲧禹治水里的意思,就被人引申为了会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长,即所谓‘土自长息无限’。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土地各以其类生……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脃。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
  表面翻译一下,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轻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迟钝,坚土上的人刚强,弱土上的人柔弱,垆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丑。
  我就不跟你们全部翻译了,因为两两对比,其实都是刚柔、坚弱的区别。
  重土、坚土、垆土、耗土,分别指沉重、坚硬、乌黑、干裂的土。
  而轻土、弱土、沙土、息土,分别指轻浮、松散、砂砾、肥沃的土。
  息土,乃是极好的土。
  东汉初期的《九章算术》,就写了一个问题:“今有穿地,积一万尺,其为坚壤各几何?”
  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答曰:为坚七千五百尺,为壤一万二千五百尺。”
  为什么呢?“术曰: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
  因为普通地的体积是四,那么壤的体积就是五,夯实之土的体积就是三,丘墟之土的体积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随便一块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顾名思义,就是丘墟的土,其实也是普通土,因为没有被翻犁灌溉过。
  《九章算术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
  筑土就是夯实的土,用来垒土建堤之类的。
  这就是介绍个比例,同等质量下,夯实的土,体积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废墟的土,体积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软的土,被人为翻耕灌溉出来的。
  也就是说,壤是最松软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谓息土’,息土已经是松软肥蜜到仿佛会呼吸的土了,古人赞颂,生活在息土的人会很漂亮。
  那么‘息’‘壤’这两个词合并,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级,其实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级试验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专门灌溉浇肥,反复翻犁,充斥氮磷钾,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园土壤,皇庄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读了这么多,你们可以直接认为,息壤乃是当时,最最最最珍贵,肥沃浇灌的最高级土壤。
  一直以来,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么,帝之花园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们杂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试验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过,息壤这个名字,从上古以后,不再用了,渐渐转变为特指当年鲧偷的土,后来的人,只把息土作为最高级,而没有了息壤这个等级划分。
  所以才能给高诱这种人,发挥的空间,将息壤神化。
  综上,再看《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便就知道,鲧是把帝之花园土,给偷了,拿去堵洪水……
  这就相当于,93年我家这边发洪水时,跑去把袁教授的试验田之土偷来,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样。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别的什么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的评价,我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了。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的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
  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
  关于鲧怎么死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强固执,不听从。
  直,这个不必翻译了吧?意为不弯,引申为刚直。
  就是直性子,我认为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屈原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暴尸于羽山的荒郊野外。
  这也正应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的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我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了。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了。
  结合以上我解读的所有线索,我已经明白鲧是怎么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的,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的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的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的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没有领导上级们的支持,没有各方面的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一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么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
  黄河还是泛滥了,黄河总是泛滥,鲧已经预料到了洪水将至,堤坝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小股的溃流,很快就会变成无数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将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对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坝,往水里填土,他已经疯狂了,疯狂到根本不管什么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园土,皇家庄园又如何?一样给刨了填黄河!
  洪水面前,一切资产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后,他有没有堵住那场洪水,我不知道。
  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对此,鲧背负了巨大的罪行,这罪行并不是治水无功,‘绩用弗成’。
  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杀,全族流放!
  鲧会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么罪过吗?
  洪水若只淹了屋舍民田,帝尧并不会饿肚子,也许会死很多人,但毕竟是天灾。可是高地防洪的息壤庄园也被毁了,还活了这么多人口,所有人都要饿肚子!这是人祸。
  天灾之下,只是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最多流放。人祸做了,便是窃帝息壤,不待帝命,死罪。
  鲧选择了死罪,选择尽可能地救人。也许他并没有救太多人,也许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没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却不会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