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蓝白社-第5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依旧是没有直接证据。
  你们看我总是在解读山海经时,引入外星人的概念,但我要解释一下,那其实是无奈之举。
  是没有办法,除了超级科技,则无法解释,我才会引入外星人,或者上古科技的概念。
  凡是能正常解释的,我都尽量给出正常解释。
  那么,通照百里,又长又直的光柱,以上古的条件,能不能解释呢?
  可以。
  舜,或者舜的老婆,或者舜的女儿。发现了两种光的现象。
  一种是反光,一种是散射。
  摄影棚里的反光伞,就是那种银白色的伞,负责收光,打在想要照的地方,始光分布均匀,且柔和。
  光最柔,均匀充斥于每个点,是什么时候?就是白天。
  白天的亮,和晚上火把照的亮,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才可以叫做‘明’,即没有阴暗点。
  宵明,不是指特别亮,而是指某种东西,把部落照的特别通透,每个点都很亮。
  火把、灯芯这类的光源,有一个毛病是什么?那就是光只集中在一个球型范围内,距离火把越远,则越暗,层层递减,只照亮很小的范围,关上灯,在家里中间点个蜡烛,四周的墙面依旧是阴暗的。
  白天,哪怕光只从窗户进来一点,都比晚上家里停电,点蜡烛要亮的多。
  那种明亮,是一种非常柔和,充斥的‘明’。在白天,打着伞遮住阳光,也会看到伞底下是明亮的。
  这种通明,是整个地球表面反射阳光所致。
  所以,上古黑暗的夜晚,如果在四面八方,都立起涂有某种原始反光涂层材料的幕布,那么只要少许篝火、火炬级别的光源,就可以把一大片范围照得通明,均匀。
  你们如果能调出类似的反光涂层,那么回家把家里四面的墙全部涂一遍,然后晚上关灯,房间中间点一支蜡烛,你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宵明’。
  也许,舜发明或拥有了‘宵明’这种材料。让家家户户涂抹上,然后晚上家里立个火苗,就可以让整个屋子都很通明。
  但是,这违背了后面的‘处河大泽’,是在大湖上出现这种现象。
  所以这种材料,上古不是谁都能用的,或者并不能普及。想想,我们现代人,都没有家家户户刷反光颜料的。以前小时候家里停电,点的蜡烛也只能凑上去勉强看书,屋子里根本还都是黑的。
  不可能我们比古人还惨吧?
  我不知道你们谁,见过旧时代的一些夜场戏,我也只在电视里见过,大晚上的时候村头架台子唱戏,四周都要升起一片片高大的布帘,把整个现场围起来。在只有灯笼、火把形式光源的时代,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聚光,让现场比不围布帘要通明得多,撤了布帘,立多少火把都反而看不清。
  那么,真相可能是,舜在大湖上弄了个大型的篝火晚会,或是某种仪式。
  这个仪式中,他弄出了非常震撼人的‘灯火表演’。
  升起非常高的布,抹上他用较为原始的自然材料,所调制出来的‘巫之颜料’,具有极强的反光效果。
  这些反光布立了一大圈,围着湖面,湖边还有一圈火把。
  火光,把整个湖泽乃至四面的布,都照的通亮,大晚上人人都看得清彼此,使得岸边的观众席特别通明。
  同时,在那湖中央的大型木制高台上,舜的女儿于薄雾中翩翩起舞,或是某种祭祀的傩舞。
  高台下方周围,点起大型的篝火,在水面漂浮着,照耀着舞姿摇曳。
  人们汇聚在湖边,远远地看着湖中央绮丽而神秘的仪式,再加上‘宵明’般的现场灯光氛围,充满了敬畏。
  这是大型灯火表演节目:《宵明》。
  接着,另一个女孩,在湖中心的高台上,见火势变大后,将一座或几座硕大的镜面立了起来。
  她摆弄着巨大的镜子,调整着聚焦,反射着火光,照耀着湖岸边的人们。
  我想,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这种反光,拿镜子晃人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只是这么做的话,镜面与照耀的地方,两者中间,并不会形成光柱。
  而想形成光柱,其实很简单,只要光传播的路径中,有粉尘、灰尘、薄雾就可以了。
  湖中央的舞台与湖边的观众席中间,有一段水域,这片水域没有火光,所以比较暗。
  利用淡淡的薄雾,或者人工让空气中粉尘密度提高。
  则女孩用镜面反射照湖边,就会在湖面上空,形成一道明显的光柱。
  这是大型灯光秀:《烛光》。
  这既是‘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如此灯火秀,对我们而言,只是一场表演,甚至还不如县里的搞得小型露天晚会。
  也许光照程度,没我描述的那么好,毕竟材料简陋。
  但对于那时候的人们而言,已经足够了。
  在当时,是极其惊人的,神异的祭祀或某种仪式。
  湖中央的两名女性,乃是‘灵照百里’之人,不愧是帝舜之女。
  看到这,我不知道你们明白了没有……
  我特么都怀疑舜是穿越者……
  怎么这么牛逼呢?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那些解读,结合舜从微末之际崛起,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的历程。
  该说不愧是‘上古王莽’!
  舜所拥有的知识,明显超出那时候的普通人。
  要么是他天赋异禀,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光的几种特点,并琢磨出了这些‘巫术’。
  要么那就是有人教了他《光学》,舜懂得利用反光与散射,来营造现场氛围和震惊民众,增加自家人的神秘感。
  我想,你们有些人穿越到上古,都不一定能利用上古的简陋条件,做出宵明烛光,灵照百里,这种神异的大型装逼晚会。
  当然,这种属于‘巫术’,即【当巫师的若干种装逼手法】。
  所以绝地天通后,只能妻子,或者女儿去干,舜只要享受她们带来的光环就好了。
  以神权衬托皇权,以宗教提高政治的逼格。
  当然,我不是说舜是穿越者,但他的确有着出人意表的能力与那个时代鹤立鸡群的智慧和细心。
  他来到我们这个时代,受到我们的教育,最终一定是个院士级别的物理学大咖,而且还能管理其他的科学家,主导许多重要工程。并且人际关系必然处理极好,以他的情商,能成为明星科学家。
  这算是我对此最理智的解读了。
  能不需要外星人,那就不要外星人。
  我更愿意相信,是古之帝王舜,那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
  ……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大禹,姓姒,传言为颛顼后裔,鲧(gun)的儿子。
  史记说鲧是颛顼的儿子,鲧生禹。
  但是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如果你们把这个‘生’,当做生孩子,那么鲧比颛顼还大一辈,这显然很离谱。
  我说过,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这句话本身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黄帝后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骆明一族,骆明又衍生出了白马一族,白马可能是那个部族的图腾。
  具体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总之名为白马。我猜啊……可能是龙裔图腾。古代白马是龙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马,被认为是龙裔。
  总之,鲧就是白马一族领袖。
  从记述者的角度来翻译,意思就是‘白马一族,是现在的鲧族’。
  我是以山海经为准的,所以鲧不是颛顼儿子。
  不过史记可能也非空穴来风,有一种说法是,颛顼的儿子之一是鲧曾,鲧曾生了鲧祖,鲧祖生了鲧父,鲧父生了鲧,鲧生了禹。
  这么算的话,颛顼是禹的六世祖。
  鲧可能是个谥号、尊号之类的,白马一族的领袖,世代都叫‘鲧’。
  因为世代都叫鲧,所以如何区分这几代鲧呢?于是就把最后一代叫做鲧,上一代叫鲧父,上上代叫鲧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鲧曾(曾祖父)。
  是颛顼儿子的,乃是鲧曾。司马迁可能没梳理清楚,直接记述为鲧,于是认为禹是颛顼的孙子。
  无论是哪种说法,不管鲧和禹,是黄帝分化的一支后裔,还是颛顼分化出去的一支后裔。
  他们都是根正苗红的黄帝一系血脉。
  然后问题来了,他们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显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过了我之前番外的,应该都懂。
  黄帝分封了十四个儿子,其中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姬毫无疑问是嫡系,十四个儿子,十二个姓,还有俩呢?还有俩也都姓姬。颛顼和帝喾分别继承。
  所以‘黄帝生骆明’,里面的骆明一族,应该是这十二个姓里其他的某个姓,比如姞(我猜的)。
  之后骆明一族,又分封了某个庶子一脉,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别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后,宗家一脉单传,部落式微,一直也没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马一族再也没有分化别的氏族。
  所以才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直接就是鲧了。
  如果是指个人,那这辈分短得离谱了。
  所以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须封新的姓。鲧禹姓姒,姒却不是黄帝分封的十二个姓,所以中间一定分化过一次。
  那一次,就是骆明生白马。如此便正好对上了。
  只分化过这一次,所以从黄帝到鲧,才如此的‘短’。
  从世系就能看得出来。
  姬姓极度强势,一代代疯狂开枝散叶,而白马一族,鲧之一系,却始终困在一隅,历代都没有能出人头地的大人物,以至于连续很多代,都没有扩充支脉,始终是宗家一姓单传。
  从第一代鲧开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鲧这个鲧那个,直到出了禹,成为了帝,还获得了‘大禹’这样的美谥。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没有别的说法,他从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们看来,这名字可以说是取得极好了。文命,多美的一个名字。
  但这其实,侧面表达了大禹小时候的地位……双字名,属于贱名。
  自古以来,单字为尊,双字为贱。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五胡乱华之前,都是传统。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喾,就叫‘夋’,夏启就叫‘启’,大羿就叫‘羿’,周人的祖先后稷,就叫‘稷’,初代商王成汤,就叫‘汤’。
  殷商甲骨文里祭祀的高祖王亥,并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汉高祖名‘季’,汉文帝名‘恒’,汉武帝名‘彻’。
  你们可能要说,汉宣帝不是叫刘病已吗?
  对,原名刘病已。还是襁褓,没有名字之时,就因为被巫蛊之祸牵连,被汉武帝下狱。四岁时大赦,送到祖母史家抚养。
  刘病已从小就在长安街头过着市井生活,原本皇位跟他没关系,取得是贱名。
  哪知道天命在他,昭帝死后,霍光扶植刘贺登基,结果他太昏君了,在位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坏事……
  大臣们受不了了,霍光果断把皇帝废了,即海昏侯。
  之后找来找去,最后把在街头长大的刘病已,接回皇宫扶植为帝。
  刘病已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为刘询……
  你们可能要说,颛顼不是俩字吗?
  颛顼并不是黑帝的名字,这个我说过,同样尧、舜,这也都不是名。
  舜是谥号,尧是谥号,大禹也是谥号。
  注意,‘大禹’是谥号,禹只是简称。他是第一个用两个字来表达谥号的人,谥号这东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个字谥号,汉以后偶尔会有两个字的谥号。唐宋开始不要脸了,七八个、十几个字的谥号,清朝最不要脸,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都有……
  但名字,晋朝以前,一个字为贵。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看过我前面解读的,应该还记得,我驳斥颛顼叫乾荒的说法。这里补充一下,当时我并没有提双名为贱的事,其实这也算是理由之一,颛顼名叫乾荒就离谱。
  同理,舜的名字,也没有记载。
  以舜小时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计是个特别贱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类的,大概这意思,所以没有流传。
  至于尧……按照尚书的说法,尧名为‘放勋’。
  ‘放勋’可能就相当于现代的‘大强’、‘铁根’这种名字吧。
  只是我们现代人,get不到上古的点。非要说有什么寓意,那就只能字面理解,‘放’古义是流放、驱离的意思,‘勋’的古义为:能成王功也。
  合起来作为一个名,意思就是‘驱逐功业’。
  典型的贱名,其实尧的童年也不好。
  按照史记的说法,在帝喾后面继位的,是长子帝挚。尧只是个小儿子,哥哥当了帝,直接把弟弟封到陶地,没发展几年,之后又转封到唐地……所以尧后来是陶唐氏。
  哪知道唐尧依然发育起来了,他人格魅力高,又有能力,部落经营地很好。
  尧靠着自己笼络声望等手段,再加上哥哥帝挚执政实在是太昏庸,所以各方诸侯废了帝挚,接尧回来继承大统。
  他这么爱刷声望,估计也和不受父亲、兄长重视的童年有关吧。(刷声望的事具体去看第一卷末尾免费番外)
  回归正题,魏晋之前,取名儿尽量取单名。
  因为古代夭折率高,所以孩子出生基本都是没有名字。稍微活到几岁时,才会取个小名儿,只是用来叫他,他知道是叫他,能应答就行了。
  放勋、病已、阿瞒都是这种小名。
  如果还没等有大名,爹就死了,或者爹不重视他,懒得再取个大名,那就有点惨了……
  以舜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被父母嫌弃的程度来看,我怀疑舜的真名,特别奇葩……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总之夏商周直到秦汉,乃至晋朝前期,都以单名为贵。
  只有黄巾军里的一些人,才会叫双名。三国里贵族出生还叫双名的,只有孙尚香……而正史其实并没有记载她,最早出于元杂剧。
  综上,大禹名叫姒文命,听起来很霸气,实则在当时是个贱名。
  ‘文’古义为花纹或纹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强调一点。后来引申出天命(上天的命令),人活着乃为了执行天命,而人死了,就是没命(上天不再给你命令了,你不必存在了)。继而才衍生出寿命、生命的意思,最开始就是命令的意思。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有刺配(我猜的),也有可能是把使命刻在身上的意思。
  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估计是族里的长辈给取了这么个名字,浪漫点地说法,就是把振兴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为何长辈不取单名,这跟他小时候整个家族地位卑微有关。
  按照周时期的说法,共工、三苗、鲧和驩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点,被流放者,全族被挂上罪人标签,排斥在整个炎黄文化圈的边缘。
  春秋时期的《左传》:‘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共工氏有罪,曾与颛顼争帝,还经常决堤放洪水。
  灌兜一族也有罪,据说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赶下帝位后,他和他的族人们估计不服舜。
  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灌兜就是丹朱,这个够扯得,我不讨论了。
  三苗你们都懂的,九黎后裔,一直都是罪族。历代的帝都在融合他们,舜的时期有重大突破,平定了三苗,禹的时期,彻底融合了三苗进炎黄系。
  最后一个,鲧族,罪名是:带着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没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结果被直接斩首,全族流放。
  四罪四凶,篇幅太大,山海经里也有,以后再讲。
  总之鲧族世代传袭,最后一代鲧王,就是禹的父亲。
  他治水失败,直接导致禹从小就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被流放者。小小年纪,禹就背负着白马一族的命运。
  当然,他比那年代真正的贱民要强得多,他有祖宗赐予的贵族姓氏:姒。
  也有很有文化的族老取的名字:文命。
  至少在我们看来,很好听,很有文化。所以禹属于落魄贵族世家,而非真正的贱民,乃是有家族底蕴的。
  那么禹登上帝位的功绩是什么呢?我想不会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讲山海经里的大禹治水之前,老规矩,倒叙。
  这回倒得比较多,因为在近现代,禹和夏朝,备受争议。
  虽然广大群众认可夏朝的存在,但是疑古派并不这么认为,国际学者也不承认。
  在近代,民国顾颉刚认为大禹是虫子,乃是商周时期鼎上的文化象征,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人。
  他认为大禹治水是神话,是周人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