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簪缨问鼎-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往常一样; 百官在宫门外列队; 分文武从东西两掖门入内。鼓乐鸣,呼万岁; 参朝天子。
待天子升御座,百官也列席而坐。起居郎干宝小心敛起袍服,坐在百官之侧。手持起居册; 准备提笔记录。
与其他崇文馆院士一样; 干宝在开国后也授了官。入太史监; 任著作郎,编修国史。他博览群书; 精通史学; 修史本就投其所好; 干的也算有声有色。然而两个月前; 前任起居郎告老还乡,中书舍人郭璞便趁机向天子举荐他。许是听过他的才名; 天子便命他接任起居郎一职。
论官职; 起居郎与著作郎相差仿佛。但是著作郎不过是太史监中的佐官; 而起居郎则是秘书监辖下; 每日都要入宫; 随驾左右,乃天子近臣。这可是求也求不到的好处,干宝怎会不珍惜?因而这些日来都兢兢业业; 不敢怠慢分毫。
悬笔纸上,干宝凝神,细听起殿中奏对。
如今大军西征,最重要的还是雍州战事。枢密使、兵部尚书,先后出列奏报战情。这一仗不似前面征幽州,打得极为谨慎。如今偏师收复冯翊郡,车骑将军奕延亲自领军,屯兵霸上,威逼长安。似有围点打援之势。
长安乃是不亚于洛阳的坚城,围困自是比强攻要好。只是如此一来,粮草损耗颇大。不过赵国数年丰收,又有两载未启大战,并不缺粮。而伪汉匈奴连年内乱,蝗祸不断,又要防备王师,哪有多余的粮秣?不出两月,必然乱了阵脚。
战情明朗,奏报起来没花太长时间。倒是中书令张宾提及了幽州拓跋部发生的叛变。代郡公拓跋猗卢因偏宠幼子,惹得长子拓跋六脩大怒反目,起兵谋反。如今已经杀了父亲和弟弟,自称大单于。拓跋郁律向赵国求助,想要出兵讨逆。
御座上,梁峰微微皱眉:“以下犯上,弑父杀弟,这等十恶不赦之人,自要伐之!命幽州刺史谢鲲,助拓跋郁律讨逆。”
代郡公可是朝廷封的,现在被杀,岂能善罢甘休?拓跋郁律也算赵国的老熟人了,多次协助赵军御敌。这话,于情于理都正大光明。然而朝中熟悉幽州边务的臣子,心底都明白,拓跋郁律可不是拓跋部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在他之前更有权势的,是拓跋猗卢长兄之子拓跋普根。按照鲜卑礼法,只要拓跋普根剿灭了拓跋六脩,自可成为下一任单于。
如今赵国横插一脚,协助拓跋郁律发兵讨逆。若是事成,拓跋郁律很有可能成为新任鲜卑单于。而他登位的话,拓跋普根又如何甘心?两人皆是能征善战,野心勃勃之人,无论谁继任拓跋部,都可能促其壮大。但是两虎相争,只会让拓跋部内乱再起。
然而朝堂中的险恶谋划,落在干宝笔下,只有“五年秋八月甲寅,拓跋六脩谋逆,杀代郡公。上命幽州刺史谢鲲讨之。”这么简简单单一句。
处理完军政,户部尚书郭邢出列奏道:“臣郭邢启奏陛下,《农桑要术》一书,经农政司校勘,现已成稿。请圣上御览。”
梁峰立刻来了精神:“快呈上来!”
内侍立刻捧上两册装订好的书籍,毕恭毕敬摆在了御案之上。梁峰随手翻开目录,看了片刻,就大大点头:“只此一书,可养生民万千!赏农政司编修金五十,绢二百。命御书局刊印,传诸州郡!”
这赏赐,着实不薄,更别说还能刊印天下。郭邢立刻跪倒谢恩。
然而一旁,却有御史台言官出列奏道:“陛下不可!若是农书外泄,被逆党所得,岂不麻烦?臣以为,当一统南地后,再做刊发!”
这话虽然莽撞,倒也有几分可取之意。若是让南方那些前朝余孽得了农书,增加了田地产量,岂不平添麻烦?最好还是把书先收起来,等到天下一统,再行刊印。
这话却显得郭邢有资敌之意了,郭尚书连忙自辩道:“陛下,南北气候差异甚大,《农书》中并无多少南地农桑之法……”
谁料他的话未说完,梁峰便道:“无妨。天下皆我子民,此惠民之举,自当广播。若南地亦有人肯用良法,朕还怕他多养几个百姓吗?何况,南地恐无人有此心胸。自专牟利,才是国之害也。”
这话说得朝堂上下,都是一静。是啊,若真能让产出倍增,那些世家又怎肯让农书外泄?恐怕各个都要压在箱底,只为自家田庄多些收成。而想要推广良法,就要有农政司,有农官,一层层手把手才能让无知百姓知晓如何耕种。除了赵国,其余几家,又有谁会做这等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南方把持朝政的世家豪门,怕恨不得农人田地贫瘠,饥贫不堪,投献高门呢!
而瘦天下以肥自家的行为,必会进一步引发动荡。如若南地真得了农书,说不定亡败就在眼前。
那御史听罢,脸上现出难堪愧色,跪倒在地:“陛下仁德。是臣狭隘短视,请陛下责罚。”
梁峰温言道:“平身吧。这农书只是初本,将来还要增川蜀、荆楚、江淮、交广等地耕种之法。汉时,田亩所出,皆有二石。而今只余一石。此乃朝廷之过,百官之耻。治国在德不在苛。若无三皇取火、渔猎、植五谷,无五帝平乱、治水、禅天下,何来三代之治?朕不敢自比尧舜,却也有心仁惠万民。以后不拘六部,凡举惠民之法,皆可传天下!”
这一番话,引得群臣尽皆俯身称颂。干宝按捺心中激动,飞快记道“农政司著《农桑要术》,呈御览。上悦,曰:‘治国在德不在苛。凡惠民之法,皆可传天下’。命州县刊传。”
然而面对这声声赞颂,梁峰神色淡然。治国五年,他早已明白,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抑制世家无异于缘木求鱼。常科之中,每年都要取半数以上的世家子弟。只要他们愿意,人才应有尽有,优势占尽。而即便任用寒门,这些尚未“吃饱”的权贵,也会想尽方法敛财,兼并土地,扩张势力。早晚有一日,而当矛盾激化到顶峰,那些被视为蝼蚁的泥腿子,会再一次举起刀兵,掀动重新分配利益的“起义”大旗。
任何人,都无法斩断人心中的贪欲。但是梁峰知道一件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若想尽可能延缓这场变革的到来,最简单的法子,就是让生产力不断攀升,倒推生产关系进行蜕变。
而基础科学,是一切的关键。编写农书,鼓励农业发展。推陈百工,开阔匠人思路。给那些研究数学、化学、地理、机械,乃至基础物理学的人,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用“天子所好”,在高墙之上,凿出一条窄缝。也许会有聪明人察觉,但是这些科学进步,对于拥有大量田产的权贵们而言,同样重要。谁又会跟钱过不去呢?
而巧的是,魏晋之交,是五百年来儒学最为式微的时代。在黄老重新进入上层视野的时候,是否也能让诸子百家还魂一二呢?
在治国方面,梁峰不打算用科学替代儒学。但是这些技术上的发展,必然能成为治国的有力补充。当对地球体量有了重新认识,知晓中国之外,还有无穷疆域时。那三百年一轮回的死局,会不会也有所改变呢?
他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在他有生之年,这些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让那些下层民众活的更加安逸,更有尊严。
这些对他而言,远胜千古一帝的圣君之名。
确定刊印农书,下放州县的政策后,梁峰又处理了几件政务,便宣布退朝。干宝赶紧收拾笔墨,起身跟在了御驾之后。入职起居郎只短短两月,他便知晓当今天子勤于政事。常朝之后,一般会回到垂拱殿批改奏折。有时还会招台阁重臣奏对。他这样的起居郎,是不能随意开口的。天子也不似对前朝著作郎一般,向他参详国事。
安安静静坐在一角,干宝恪尽职责,记录着当日的圣人起居。在天子用膳之时,也赐他廊下用饭。有时干宝都不能分辨,天子究竟是看重起居注,还是不把它当成回事?
用起居注约束帝王言行,上合古礼。陛下又进一步,专设起居郎。起居注也要交史官,撰写实录,供后世子孙阅看。这无疑显示天子重视史家言。然而古怪的是,天子并不会因为起居郎在身边,就百般克制。偶有失言,也不会唤来起居郎删减所注。就那么自自然然,任他注书。
也许这才是一代圣君的气度。今日之事,确实让干宝感慨良多。待用了饭,他又坐回原处。正在这时,一封急件送入了宫中。
那是雍州来的战报!即便是干宝,也不由精神一振。又有捷报吗?
然而未曾想到,天子拆开信略略一观,就笑了出来:“如此胆大妄为,可把你憋坏了。”
那笑声中,有叱责亦有无奈。更多的,则是漫不经心的亲昵。干宝手指一颤,纸上就污了个墨点。他赶忙低下头,装出书写模样。心中则七上八下,好似听到了什么不该听的话一般。
不过天子并未在乎他,很快便批复了军报。又唤来枢密使,讨论军情。
几日后,真正的捷报传来。奕将军亲自作饵,领兵五千诱出了匈奴三万人马,合围破之。这哪是“胆大妄为”可以形容的?干宝不由苦笑,看来宫中传闻,不似作伪。待到奕将军归朝,他这起居注,要如何去记呢?
第368章 开明(6)
“怎会又有禁书入境?!朕不是让太史编纂皇历了吗?”司马睿怒气冲冲,把一册书扔在了地上。
王导垂眸望去; 只见上面鲜亮的封皮上; 露出“开明六年”字样。这是赵国明年的皇历; 也是那谋逆的贼子,第二次把历书买入大晋。
谁曾想; 一国之君会刊印历书,四处贩卖?这简直有失国体!然而偏偏,历书关乎农耕要务; 赵国编纂这本皇历; 又有时令季节和行事宜忌; 做的精巧细致。这样一本,只卖五百余钱; 莫说世家; 就连下面的寒庶商贾; 也大有人私藏。
这就犯了天子的忌讳。司马睿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那乱臣贼子的历书; 跑到自家地盘?然而天子明令,一禁再禁; 却始终无法禁除这祸害。就连狠下心刊印历书; 也毫无用处。
五百多文; 想印这么一本书; 光是成本就不够。加上仓促编纂; 卖不过人家也是应有之义。不过王导不会这么说,只是柔声道:“陛下也可下旨,若有私藏禁书之人; 皆罚钱入刑,以儆效尤。”
听到这话,司马睿眼中一亮:“罚钱,定要多罚!还有私售北地货物者,一并处罚!”
罚罚买历书的小民也就罢了,北地货物是谁都能用得起的吗?别说瓷器、绢锦,就是日常用的香皂、花露也不是便宜物件。不论买卖,都有高门涉足。若是细究起来,恐怕是自取其辱。
但是王导也知道,天子是被逼的没法子了。如今皇家可不比太康年间,宫里的财物被洗劫数次,迁都又花费了不知凡几。就算把当年琅琊王的家底都翻出来,也不宽裕。加之侨置郡县,安顿北人,又有不知多少小民成了豪门隐户。如此一来,国库更显空虚。若是真能罚到些钱,恐怕能让陛下喜上眉梢。
既然天子上心,王导就不会明面上反对,拱手领命。见王导如此态度,司马睿收敛情绪,叹了口气:“这些都是小事。如今那梁贼进兵雍州,恐怕要同匈奴打个难解难分。不如让大将军出兵,夺回豫州?”
前两年豫州也打了几场小仗,结果王敦一退再退,直退过了淮水。这事总是让司马睿耿耿于怀。他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导、王敦兄弟二人,朝中情形却一日不如一日。王导在内也就罢了,好歹能安抚百官,王敦是不是就有避战之嫌了呢?
琅琊王氏一脉同枝,王导当然要为堂兄辩解:“如今战事方起,那叛臣梁丰还未把兵力全都压在雍州。唯有其深陷泥潭,才是夺取豫州的最好时机。陛下切不可心急,坏了前线军务。”
前线还有什么可坏的吗?司马睿忍了又忍,终究还是道:“太傅说的不错。不过大将军出征在外,扬州总是少了些防备。朕想封刘琨、戴渊为镇北、征西将军,拱卫京畿,防备外敌。”
这话听起来像是征询自己的意见,但是王导深知,天子对王敦还是多有不满。尤其是这些年王敦数次领兵平定流寇,琅琊王氏已经在荆州、扬州军中,安置了太多亲信。提拔刘琨、戴渊,实则是防备王敦揽权。
而对自己说这些,就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天子虽然软弱,但是并不愚钝。若是自己真与王敦内外勾结,天子可就要寝食难安了。
因而,王导谦恭行礼:“陛下所虑甚是。刘将军当年随东海王征战四方,极为善战,定能拱卫京师。”
司马睿的眉毛抽动了一下,刘琨可辅佐过不少司马郡王,然而诸王皆死,他却活了下来。中山刘氏又未曾彻底迁出北地,恐怕还有不少族人为梁丰那逆贼效命。这人能不能信赖,确实是个问题。沉吟片刻,他道:“刘琨善战,还是协防寿春更好。让戴渊、刁协留守京师吧。”
即便自己进言挑拨,天子还是任用了刘琨,而且把他放在寿春。看来天子对堂兄的防备,又上一层啊。
心底暗自琢磨,王导回到了家中,立刻写了份信,着人送到荆州王敦处。王敦刚刚带兵平复荆州叛乱,就收到了堂弟的家书,一看之下,勃然大怒:“司马小儿!若无我兄弟二人,哪有你今日!”
这话说的殊为不敬,然而下面幕僚无一人敢言。王敦刚愎自用,脾气暴躁。此刻相劝,万一触了逆鳞,恐怕会送命。
一通怒骂之后,王敦强自收敛,冷声道:“刘琨若是前往寿春,当如何处置?”
两人同朝为官,实不该问这样的问题。然而下面心腹会意道:“听闻刘将军与那豫州乱臣祖逖乃是好友。如是稍有差池,寿春危矣!”
刘琨和祖逖确实有交好的传闻,但是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摆出来说,不免有构陷之嫌。然而王敦却捻须颔首:“是不得不防……屯兵武昌郡,若是前线生变,亦可协防!”
这哪里是协防的架势,分明有防备朝廷之意。若是自武昌郡发兵,攻克建邺也不无可能。不过僚属并无人露出讶色,反而纷纷称是。王敦这个镇东大将军,豫、杨、荆、湘四州大都督,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况且还有王导在朝中把持朝政。以琅琊王氏取代司马氏,也无甚不可。北地的梁氏不过是个二流门第,亦可以称王称霸。琅琊王氏人才辈出,不更值得辅佐吗?
北边的赵国,确实让不少人心中起了念头。荆州兵马在王敦的暗示下,开始备兵屯粮,做出一副御敌模样。
※
“父皇,放伪汉刘乂出逃,可是为了让他退出雍州?然则秦州偏荒,若是任其窜逃,围剿恐怕要花上更多兵力。”偏殿中,太子梁荣盯着面前的沙盘,迟疑问道。
就在前几日,长安城破。虽然没有紧逼攻城,只是围城打援。但是每日数轮的砲击,还是打垮了城中守军的勇气。纠集了城中精锐,数万匈奴贵族簇拥着自家皇帝,逃出了长安,向着后方秦州而去。
赵军并未衔尾追上,而是先入长安,收复失地。
消息传回洛阳,自是鼓舞人心。不过梁荣心中,还是稍有疑惑。这一仗若是强攻,未必不能攻破长安,俘虏匈奴伪帝。现在匈奴西逃,再想拦截,怕是麻烦。
“伪汉与我朝可还有一战之力?”梁峰反问道。
这话问的有些玄机,不是问两军,而是问两国。梁荣一怔,便摇了摇头:“伪汉权臣当道,民不聊生,军心溃散。面对王师,不堪一击。”
梁荣自幼就学习兵法,清楚战争比拼的,其实是背后国力和人心。唯有国力强盛,君臣一心,方能克敌。
“那擒刘乂,就不是当务之急。收复失地,安抚百姓才是。”梁峰答的干脆。
灭国之战,看似擒下敌方天子,灭其社稷最为重要。其实不然。天子这种摆设,在王朝末年是可以频频更换的。杀了一个还有一个。若是为了这等“消耗品”耗费太多人命,纯属得不偿失。不如尽可能压迫敌人的生存空间,一步步把他们逼上绝路。对付匈奴,更要尽可能消耗其有生力量,才能达到平定雍、秦的战略目标。
梁荣也算一点就透:“若是如此,彻底平定匈奴,恐怕还需几年时间……待到征南亦是如此吗?”
“国战打得就是国力。如今南北海贸,倾销豪奢之物,换取钱粮,同样也是国战的一部分。唯有把土地,人口纳于掌中,方能强大自身,削弱敌方。”梁峰是见过后世各种各样颠覆战争的。别说经济战了,意识形态问题都能瞬间搞垮一个大国。只比拼兵力,不过是打成拉锯战,来来往往,浪费不知多到人力物力,最终因为好战而亡。
因而不论是平定雍秦,还是一统南方,他都不准备穷兵黩武。稳扎稳打,经济政治乃至阴谋一起上,才是最佳的办法。
这些话,梁荣原来也听过些皮毛,但是不像今天讲的如此明白。
“国之强盛,在民在势。”咀嚼半晌,他才轻轻吐出一句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