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应该之事,我会让手下人办妥。” 当下,两人出了城楼,沿着马道下了城墙,果然见士卒已经在清理被砖石、沙土堵死的城门。

    两人经过街道上,袁宗第则看见四处摆着的拒马鹿砦,显然即便城破,守军也准备与清兵在城内巷战,而去酒楼的路上,一队队士卒往来巡逻,显得戒备森严。

    袁宗第见此,不禁暗暗点头,这孙守法还是能有能力,值得结交一番。

    一行人来到酒楼,士卒们座大堂,而两人则来道雅间,边吃边聊,很快就熟络起来。

    袁宗第便问道:“楚国公让严大联络孙兄,怎么不见严大人和贺将军呢?汉中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我们与严大人一起从汉中走上庸古道进至竹山县,适逢清兵大掠江汉,不少州县因为守卫薄弱,被清兵轻易攻破。原本我们是要进入襄阳,助高将军守城,但几次向襄阳靠拢的过程之中,都因为清兵骑兵的突袭,而被迫退回竹山。”孙守法放下碗筷说道:“严大人见援救不成,遂即将大军分成三股,我守承天府、贺总兵北上守郧阳,而严大人则把守白虎关,尽力把清兵劫掠的范围,控制在襄阳府,减少对百姓的损害。”

    “至于汉中之地,张献忠欲得久矣!如今大西军,正与豪哥在汉中激战,具体情形,我也并不十分了解。”

    袁宗第微微点头,消化掉孙守法的话语,然后又问道:“我看孙兄在承天府厉兵秣马,防守完备,连城门都被堵死,可是附近有清兵要攻打承天府吗?”

    孙守法点点头,“阿济格、吴三桂四处派兵抓捕百姓,参与围攻襄阳,襄阳一府的人力耗尽,便南下大掠承天府,高第现在领着一万人马就驻守在北面的宜城,不时派遣人马南下劫掠,甚至还数次攻打府城,不过好在我们军民同心,才将清兵打退。”

    “高第驻守宜城?”袁宗第闻语,不禁微微皱眉,“那我军北上之路,岂不正好被他挡住,看来想要趁着清兵不备,直接杀奔襄阳是不可能了。”

    (本章完)

第315章 小将争功() 
宜城坐落在夷水之北,临近汉水之西,在襄阳之南三百余里,阿济格让降将高第驻兵于此,除了劫掠南面的承天府,东面的德安府之外,就是为了防止万一明军北上支援襄阳。

    如果明军要去襄阳,无论走陆路还是乘舟船北上,宜城都是必经之地,当然明军也可以走其它山道,但如此一来,不仅绕道甚远,辎重物资也无法运送,会有许多麻烦。

    高第一万人马横在宜城,袁宗第这个先锋,却没有办法,他冒然出击只会引起阿济格、吴三桂的注意,让清军提前做好准备,所以他与王士琇、孙守法一商议,遂即决定按着之前的想法,等待王彦会同主力到来,在商议作战计划。

    三日后,王彦会同七万兵马来到承天府,城内驻扎不了那么多人马,他遂即将主营设在汉水东岸,同府城互为犄角,到也不用担心清兵的袭击。

    袁宗第早以做好了迎接主力的准备,在河边建起了一个粗劣的营盘,王彦来到之后,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稍微修缮,就筑成了一座周长约为十里的板墙式大营,供数万大军暂时居住。 大营内搭建了数千顶大帐,汉江中运送物资、粮草的数千艘大小舟船,四处游弋,一副大战将近的景象。

    中军大帐内,王彦负手站在一个巨大的沙盘前久久沉思不语,姜曰广、陈弘绪、宋氏兄弟,则站在一旁,一边拿着地图,一边指挥文书用泥土堆砌出汉江一带的地形。

    沙盘的雏形,起源于秦朝,使皇帝在修建陵墓时,在自己的陵墓中堆建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

    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还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可以算是沙盘的老祖。

    汉建武八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矣”的感觉,这就是最早的沙盘作业。

    明代似乎很少用到沙盘,王彦无意中想起,刚好有精于制作的宋氏兄弟,便正好搭建一个出来,便于王彦指挥作战。

    这时,袁宗第等人快步走进大帐,刚要行礼,一旁的姜曰广却连忙向他们摆摆手,指了指王彦,众人会意,便安静的没有打扰主帅的沉思。

    王彦确实在考虑眼下局势,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注意到进帐的诸多将领,遂即笑了笑道:“诸位都来了,那便看看这沙盘,谈谈接下来该怎么打吧。”

    袁宗第等人闻语,遂即围上前来,看那沙盘上,山川河流一目了然,顿时十分惊奇。 王彦见此,微微一笑,他拿起一根木杆指着宜城道:“孙大人说,宜城有一支万余人的清廷军队,正好扼住了我们北进的道路,燕及先生建议本督先声夺人,以必胜之姿态,震慑敌军,你们之中,有谁能以雷霆之击,给本督打下此城,以助我军军威呢?”

    众将闻语,在沙盘上看了一阵,却没有出声应下,因为宜城确实不怎么好打,如果能够简单打下来,担任先锋的袁宗第早就去打了,也不会留着给他们。

    王彦见众将不语,不禁皱眉道:“怎么,诸位将军都没有信心吗?” 这时孙守法身后,一员小将却出列道:“楚国公,我愿意去打宜城~”

    王彦闻语,不禁微微一愣,而一众将领却哈哈大笑起来,孙守法见此,脸上满是尴尬,连忙呵斥道:“锋儿,不得无礼。”

    秦锋看见满帐的人哈哈大笑,脸上涨得通红,他懊恼的对孙守法道:“舅父,我没有无礼,我真有把握打下宜城~”他又看向王彦道:“楚国公,我只要五千人马,三天之内必定拿下宜城。如果国公不信,我愿立军令状。” 众将闻秦锋之语,见其愿意立军令状,顿时将笑声收敛,知道并非玩笑之言,脸上都流露出惊讶之色。

    在场的都是沙场老将,若是让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打下宜城,却难免感到脸上无光,就算没打下,他们心里也不会好受,毕竟一群老将不敢去打,确让一个少年去送死,也不会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国公,某愿领五千人马,三日破城~”

    “国公,末将~”

    一时间,袁宗第、戴之藩等人纷纷出列道。

    王彦见此,脸上微微一笑,宜城并不难打,八万大军围上几日,也能攻下,但却没有了王彦要求的震撼之感。

    军中老将或许能够打下宜城,但却不能打出王彦想要的感觉,这也是他们一开始没有发言的原因。

    这时秦锋见一众将领纷纷请命,却急了起来:“国公爷,我只要两千人,照样打下宜城。”

    王彦听他的话语,不仅严肃起来,就算从明日算起,除去行军的时间,秦锋能够用来攻打宜城的时间也只有一天半,他只用两千人,要怎么才能拿下一万人守卫的宜城呢? 此时王彦对眼前的少年,着实有了几分兴趣,遂即道:“你叫秦锋是吧~本督依然给你五千兵马,也不要你立什么军令状,但你得告诉本督,你为什么这么有信心,能够击败高第呢?” 秦锋见王彦应下,心里大喜,“上兵伐谋,胜敌之计在于知己知彼,那高贼筑兵宜城,几次三番入承天府劫掠,我对他的习性已经十分了解。宜城一万清兵,硬攻自然不行,但只要施展计策,破之易也!”

    “哦?”王彦见小小少年,胸有成竹,心里一声赞叹,一旁的袁宗第却出来道:“国公爷,你别听着小子瞎说,他小小年纪,有什么谋略?他说他了解高第,某也了解这小子,第一次见面,就差点把某射死,哪里有什么谋略。国公可别信他,万一坏了大事,可就麻烦了。”

    秦锋听了袁宗第之言,脸上顿时大囧,但他又无法反驳,因为袁宗第说的完全都是实情。

    袁宗第出来,其实到也没有恶意,只是秦锋年纪不过十八,实在太小,袁宗第实在不敢相信,一个小少年能打下宜城,怕坏了王彦的大事,所以才尽力阻止。

    王彦见此,看两人模样,心里却有了个决断,遂即笑着说道:“军令如山,本督既然已经答应,让秦锋领兵,便不会更改,不过秦锋还差个副将,袁将军可愿胜任?”

    (感谢胡道一、书山勤攀登、风可知云的停留,悦冻窝芯的打赏。)

    (本章完)

第316章 宜城之战上() 
甲申之变后,京师倾覆,时吴三桂拥辽军四万人,高第拥关门之兵一万,乡勇三万众,两人身边还有大量放弃关外土地,一起随着军队撤入关内的辽地官绅、百姓。

    他们被困在永平府一隅之地,钱不足以养兵,粮不足以养民,处于顺、清两大势力的夹击之间,想要继续效忠大明,已经不太现实。

    吴三桂,高第能做的也就是在顺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时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兄吴三凤早已降清,这就使得吴三桂与清廷之间,存在一股暧昧关系。

    明、清在辽东拉锯二十多年,军队之间存在着血仇,但这么多年之中,又不断有曾经的同袍,投降了清军,转过来与明军作战。

    不仅是吴三桂,辽镇上下,在面对这些旧时同袍,亲属时,也同样存在一层暧昧关系。

    奴首便利用这层关系,先后命人至书招降,但此时吴三桂回旋余地尚大,便没有接受,但也没有断绝往来,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甲申之后,同吴三桂一起参与过辽东战事的唐通、白广恩迅速归降大顺,并且获得高位,大顺朝颇有一统天下之势,吴三桂看见比他兵力还要少的唐通都能跻身大顺新贵之列,心里遂即动意。

    对于辽镇而言,满清毕竟是异族,而大顺则同文同种,比较容易接受,出面招降的唐通,又“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候”,这对吴三桂吸引甚大,遂即于高第一起接受大顺招降。

    三月间,吴三桂、高第前往北京,接受李自成的召见,沿途张贴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可见吴三桂是真心要归降大顺。

    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今后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基本没有满清什么事儿,但就在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时,一个匆匆从北京逃出的吴府下人,却改变了历史。

    历史上,对于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有三种说法,其一,张怡《謏闻续笔》记载,“吴三桂闻其父大将军襄为所系,锁饷二十万,乃惊曰:此诱我,剪所忌尔。乃摔兵还。”

    其二,彭孙贻《平寇志》记载,“吴三桂遇父襄苍头与一姬连骑东奔,惊问之,苍头与姬私通,乘乱窃逃,诡对三桂曰:老将军被收,一门皆为齿,独与姬得脱,东归报将军,将军速为计。”

    其三,便是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三种情况无法考证,但吴三桂投顺,本就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利益,只是北京传来的消息,让他心声疑虑,怀疑李自成要对他不利,才临时改变了决定。

    有人说,吴三桂投清,是因为家人被杀,爱妾被强占,借兵为崇祯报仇,将吴三桂描绘成一个,有情有义,又心怀故国的悲情英雄,但作者则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军阀而已。

    他在怀疑李自成将对他不利之时,立马夺回山海关,而是人都知道,仅靠山海关一地,根本不能与大顺抗衡,所以他在夺关之初,就已经决定投降清廷。

    吴三桂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做出这么快的应变,下这么大的决心,也足见他与清廷之间的关系,本就十分不凡。

    李自成统率大军前往山海关时,身边带着其父吴襄,以及大明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想要靠着父子亲情,君臣之义来使吴三桂回心转意,但吴三桂却任然坚持降清。

    这会儿,吴襄可还没死了,可见吴三桂根本不怎么在乎家人的性命,何况陈圆圆一个小妾呼?

    此后一片石之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着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还声称“终生不与明朝为敌”,那就更是笑谈。

    吴三桂心里若是有明朝,金声恒反正的时候,他不反,李成栋反正的时候,他不反,姜襄反正的时候,他不反,李定国两阙名王的时候他不反,永历帝给他写那么多信时,他不反,偏偏等到大明以亡,大清入关三十年了才反,他不过就是一个军阀而已。

    吴三桂投清,还是看重了多尔衮那句“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献关之事,历史上多提吴三桂,却很少提及高第,吴三桂那时为辽东总兵,平西伯,手上四万辽军,高第为关门总兵,手中亦有兵马一万,乡勇三万,实力也并不算太弱。

    两人一起献关,但待遇却天差地别,吴三桂做了平西王,他仍命为山海关总兵,九月清世祖福临入关,高第率部谒驾,之后调任守河南开归,但依然还是总兵。

    这几年来,无论是明朝还是清廷,爵位都变得有些不太值钱,清军南侵时,仅江北四镇,就投降了四十多员总兵,真是总兵多如狗,总督满地走,这让高第异常失落。

    这次阿济格攻打湖广,将他从开归调到帐下听用,他见到吴三桂已然成为汉贼第一人,心中难免更加挫败。

    高第见他与吴三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就连手下士卒都颇有怨言,使得高第升起来争强好胜之感。

    他自觉与吴三桂没有什么差距,凭什么吴三桂能够封王,而他就只能做绿营总兵呢?

    恰好此时阿济格命他南下劫掠,抓捕百姓攻城,他遂即欣然前往。

    劫掠可是一个好活计,起初高第不仅完成了阿济格之命,俘获了数万百姓送到清营,他本人也得到了阿济格的奖赏,而且手下人马也在劫掠中获得了无限的好处,但随着一支明朝军队进驻承天府城,百姓纷纷南逃,或者入城避祸,却使得他再难有什么收获。

    前些日,阿济格已经派人来催,之前抓捕的百姓,在攻城之中死伤殆尽,让他立马在送几万人去襄阳。

    这时在乡野之间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烟,高第根本无法抓捕数万百姓,送去清营,情急之下,他只得领兵攻击承天府,但没想到守将十分厉害,他进攻几次都以失败告终,这让他十分苦恼,但又没有办法,只能在宜城里喝着闷酒。

    这天清晨,高第正搂着劫来的女子喝酒,有外围巡哨士兵却跑来报告高第,南面数里外发现一支一千人左右的明军,高第闻讯不禁将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拍,又将怀里的女子狠狠推到一旁,怒道:“匹夫欺我太甚!本将不去打他,居然自己找上门来,真是岂有此理。”

    (感谢熙宁十年秋的月票,书名的灵感来自你哟,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

    (本章完)

第317章 宜城之战中() 
清军不善攻城,所以整个襄阳战场上,虽然阿济格是名义上的主帅,但作战计划,军队部署,其实都是吴三桂在指挥。

    宜城的一万军队是高第的部众,吴三桂将他放在那里,除了劫掠地方之外,主要还是预防明军北上,作为清军的明哨,为主力起到预警的作用。

    吴三桂虽然与高第共事时间不长,但对于高第却比较了解,知道他才能有限,又自视甚高,所以并不放心他,于是便让自己的大哥吴三凤,作为监军辅助高第,以防出了什么纰漏。

    这时五大三粗的高第听了属下的禀报,立刻让下人为他穿上衣甲,拿起战刀,便有些摇摇晃晃的向城墙方向大步走去。

    城内的吴三凤也听到了消息,急忙向南城墙赶来。

    城头上,高第带着一丝醉意,眯着眼看着远远而来的一千明军士兵,只见他们衣甲不整,打扮各异,行军显得拖拖沓沓,士卒们个个无精打采,拖着兵器,旗帜半举,活脱脱的一群乌合之众,而领兵之人,则只是一员普通千户。

    高第很快认出这些人马,因为方圆几百里,只有南面承天府城内有穿蓝色大顺衣甲的军队。

    “老虎不发威,还真当本将是病猫吗?气煞我也!”高第一向自视甚高,一千乌合之众就敢来宜城挑衅,这是对高第赤裸裸的侮辱。

    此时这些士卒已经来到城下,他们之中除了穿着衣甲的士卒之外,还有些穿着戏服,带着高帽的人,他们有的身着男装,有的则是妇人打扮,但胸前都挂着一块块牌子。

    这时其中一老者装扮的男子,身上牌子上写着“高第之父”,突然出来用秦腔唱道:“家门不幸,祖宗蒙羞,孽子高第,数典忘祖,认贼作父,使老汉无言见祖宗于地下矣。”

    老者唱完,以袖遮面,又有老妇人打扮者,牌子上写着“高第之母”,接着出来唱着,然后是“高第之妻”,“高第之祖”,一个接一个的出来,硬是将高第的一家老小给凑了个齐全。

    那千户亦带着身后士卒在城下肆意辱骂,向城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